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, 2022

了凡四訓

 https://nicecasio.pixnet.net/blog/post/425833652

了凡四訓

 作者:知乎用户 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1081462/answer/57472150 来源: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第一章 立命之学   我爹死得早,我娘说别念书了,学医去吧,不仅可以养生,还可以救人,学的精了还能红,你爸也一直这么想。后来我在慈云寺,遇到一道骨仙风的   大爷,他跟我说:“你当官的相啊,明年就中秀才了,咋不念书哩?”   我说大爷您贵姓,爹妈让我学医。   大爷说:“姓孔,云南人。介四缘分,得教你点儿神通,邵子皇极数!”   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,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,于是就把他领家来了,我妈识货,说跟人好好学。   试了几卦,还挺灵的,我那想念书的心又蠢蠢欲动了,就跟表哥商量。   表哥介绍说,我认识一位校长,送你去当个插班生吧。   孔先生为我算了一卦学业是这么说的:小考14名,中考71名,高考第9名。次年一考,还真是那样,赶紧又算一卦身命,说:哪年考第几,哪 年廪生,哪年贡生,哪年成为四川大尹,任期三年半就卸任,53岁那年8月14日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寿终正寝,遗憾的是没留后。我全记下来了。   从那以后,凡是考试名次,全算准了。唯独说要吃一万斤大米才出贡的,结果七千斤就搞定,有点误差。后来上司欣赏我的才华,又补贴给我三千斤,合起来恰好万斤大米。这下我彻底跪了,对命数深信不疑,凡事淡定了。   上面这一部分说的是算卦灰常准,导致作者都失去了生活的激情,为后来遇到云谷大师而觉悟悔改做铺垫。   在帝都当贡生,整天就发呆,也不念书。一年后游学南京,还没去报名   先去栖霞山面见 云谷禅师 ,聊了三天三夜没睡觉。   云谷问我:“凡人成不了圣人是因为有妄念纠缠。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点妄念,咋回事儿?”   我说:“孔大爷跟我算过,什么都定好了,有妄念也没用。”   云谷笑道:“我还真以为你是圣人呢,没想到也不过是个屌丝。”   我说:“我招你啦?”   云谷说:“人都有心念,而心念自有其阴阳规律,当然可以算定啦。只不过,也就是凡人才算得准,极善和极恶的人是算不准的。你二十年来被人家算的死死的,这凡大发了吧?”   我弱弱的问:“难不成定数还可以改?”   云谷说:“自己的命,自己求福,书上这么讲是对的。佛经上也说,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

念佛法樂知多少

Image
念佛法樂知多少   妙蓮老和尚講述   —、修行唯樂何有苦 二、精進至誠除昏散 三、作觀無常道可成 四、阿彌陀佛最第一 五、今心念佛樂無窮 六、道交感應難思義   有人問我:「老和尚!我念佛念了十幾年了,心怎麼還是靜不下來,散亂的很?」也常有人提:「每一念佛時就妄想紛飛,坐的腿疼,跪的腰酸,拜的頭昏,感覺時間長的很,很是辛苦!」   噫,凡夫初心用功真是可憐,其實萬事起頭難,若念佛功夫稍得相應就會感覺身心清涼、安詳自在,愈用功愈快樂,否則自然苦的心煩。現在僅就個人所瞭解之處,與諸位談談有關念佛應有的正知見,並提供念佛的方法作為參考。   —、修行唯樂何有苦   真正修行不要怕苦,怕苦就更苦。發心念佛只有快樂,哪有苦?一點也不苦。用功時感到苦,並非用功之苦;是以前之壞習氣難除,業障在反抗,不原改良才覺得苦。種種難受、不對勁都是業障在做祟!這是自己業障重,應生大慚愧!不論感覺怎麼苦都要忍耐,待壞習氣改良後,自然不苦,還覺得快樂呢!   因此,凡夫知見千萬要不得,要用佛知佛見來思維;凡是增進道業的助緣,怎能怕苦?怎能諱疾忌醫?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、和魔鬼抗戰,切莫將敵人當朋友,切莫用妄想做智慧。所謂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用功只有一個正見 ——接受訓練,服從磨練,經的起考驗。否則生死不了,無量諸苦難以斷除。欲除業障苦,唯有咬緊牙根,忍受磨練,方有解脫、得大自在之期。   若以修行為苦,難道懈怠不修就快樂?難道追求世俗名利、在情欲塵勞中大滾就不苦?其實都是醉生夢死,那才真苦!貪愛汙濁以為樂,清淨修行反覺苦,這不是顛倒愚癡嗎?不願老實修持,不等於戒毒者不受教導,逃出戒毒所?跑出去又怎樣呢?毒癮不是染的更深?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才不以為苦。   二、精進至誠除昏散   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,雖發心修行,仍不易降伏身心。念佛時非昏沈即散亂,此是用功之魔敵。散亂不除,昏沈亦解不了。人雖靜坐,若妄想又浮動,散亂即來。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,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,不能散散漫漫,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。不過凡夫都有昏沈之障,只是輕重有別,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。功夫愈是用不上,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;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。猶如茶可止渴、飯能止饑,可是半口茶、一口飯何能止饑?飯量大者,吃二、三碗不能飽,令其吃個五、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!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,才能消妄想入正定

心住在佛號上

把心住在佛號上,不要離開,動搖,慢慢的三昧就現前! 原文網址: https://kknews.cc/fo/kve26zq.html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: 智慧一定要一心,三心二意你得到的是知識,不是智能。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就搞清楚,哪一個老師是一心一意?一心一意這個人,用世間話來說聖人,用佛法來說他是佛,他是法身菩薩,這老師能教的人。到哪裡去找一個一心一意的學生?找不到!找不到,縱然佛菩薩來,沒有能傳法的人,找傳法的法器找不到。 學生的心散亂的,不但是散亂,散亂裡頭還有不善,什麼叫不善?他有自私自利,他有是非人我,執著身是我,我跟人對立。所以在這個環境裡頭,怎麼學都是學佛教的常識、知識,佛真的沒有學到,佛是什麼真的不知道。天天讀佛經不知道什麼叫佛,天天在講教不知道什麼叫法,這是現前這個時代的真相。 制心一處的確有困難,我們的習氣太深,這習氣的時間太久。很久聞不到正法,見不到正法,接觸不到正法,現在把邪當作正;遇到正法,還會誤會把正法當作邪法,太可憐、太可悲了。在這種環境當中,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起作用,為什麼? 就是你沒有辦法專注,用現在的話說,或者說你沒有辦法專心,你的心是散亂的,妄念非常之多,你不可能把心收起來,所以你不會成就。 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開一個特別法門,這個特別法門還是用專注的方法,還是用一心的方法,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離開。他用的方法巧妙,是什麼?就用名號「阿彌陀佛」,讓你把心專注在佛號上,這有個地方落腳。 一切大乘都講空,空琢磨不到,什麼叫空?怎麼才能夠跟空相應?太難太難了。阿彌陀佛說我這一句佛號,這個佛號非有非空,亦有亦空,你就把心住在這個佛號上,不要離開,不要動搖,慢慢的三昧就現前,你就得定,這個法子妙極了。如果心不住在佛號上,就住在五欲六塵,住在妄想上。 五欲六塵、妄想都是造業,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,果報現前,你的心愈來愈散亂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脫離。所以淨宗這個法門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這段文字說絕了,告訴我們,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,不在內、不在外。 又告訴我們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,皆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佛在哪裡?就在當下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,就是當下這一念。這一念,只要歸到一念,那就是佛,就是阿彌陀佛,二念就不是,一念就是。 恭錄自《淨土大經科注》(第三三0集)

得道高僧虚云大师: 末法时期,参禅与念佛哪个好?

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T6jfJ-1k0c

若有轻安之相发生,莫与他人说,以免遭魔障

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ih1ytPGbCM

淨界法師: 方便念佛- 三三四 -五點記數法- 連成一片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ERN4LSlpHQ

忍辱,憐憫, - 對治瞋心

人我對立中, 第一樣忍辱,深信因果,公道自在。 第二樣用憐憫心去看待有情。

對治五毒

  對治貪心就要做 布施 ,培養自己能捨的心,轉換貪的習氣; 對治瞋恨心就要用 慈悲、憐憫 心來面對人我的對立關係,轉換瞋恨的習氣; 對治癡心就要多 讀經、聽聞善知識說法 ,開智慧,培養自己敏銳的觀照力、覺察力,轉換愚癡的習氣。 對治慢心要培養謙卑, 謙卑 心可以讓我們學習很多、結交很多朋友,讓善緣變多,轉換慢心帶來的惡緣。 對治疑心就是要 相信因果 ,因為在因果裡面一切都是平等的,自己作自己受,沒有什麼分別,所以我們會生起正念,不會猜忌別人、結惡緣。

南懷瑾大師:念佛時意守哪裏?

Image
https://read01.com/zh-hk/7R2QOKR.html#.YdOqZGhBw2x 實修法,好好體會。 原文地址:重要:你念佛時會頭暈嗎?----南懷瑾先生開示念佛時,不宜在腦子裏念!( 原文作者:namo清涼 按:打坐最好不要守竅,弊端多。可想心窩、大地、坐下蓮花。。。。。。 1、《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》: 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,內斂含蓄,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里,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里。念時嘴門微張,嘴層不動,只舌頭動,牙齒輕動也可以,嘴鼻不要呼吸,氣別竄出來,沉至丹田,一口氣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;;」地接下去,等到要轉氣時,嘴巴閉著,不要呼吸,讓氣自然充滿胸肺,順心沉澱下來。嘴裏微聲,心裏在念,不管開口念閉口念,大聲小聲,躺着坐着,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,不宜在腦子裏念,否則容易睡不着。(按末學的經驗,耳聽嘴巴之念佛聲音,意念在腦,時間久了,個別人可能會引起頭暈。。。。。。僅供參考!) 【全數賠償】無分細項, 不設終身保障限額 Sponsored by   Cigna信諾 2、第一種,叫做瑜伽念佛。 就是心默念,打坐也好,不打坐也好,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,在那裏默念。 念佛,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,肚臍以上,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,不在前面,而在中間,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?另外有理由,不去管它。 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裏,耳不聽外邊,要聽這裏在念佛的聲音;眼不看外邊,要看這裏:本來看不到,好像看得到,這時心情安靜,只聽到內在的念「南-無-阿-彌-陀-佛」,字字聽到清楚,慢慢的念,而都聽得到。 如果聽不清楚,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。便要重新念起,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,連念到一百零八句,也都能夠聽得清楚,這樣雖沒有得定,但與定也差不多了。 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,能沒有妄想雜念,做到一心不亂,是很不容易的。 你儘管念下去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。久而久之,突然間念佛念停了,念不起來了,你再想念,還是提不起來。 這時候,你感到清清楚楚,了瞭然然,既不散亂,又不昏沉,這時候就是定。 此後,更需勤加練習,愈練習愈好。能做到這一步,是千難萬難的事。 低價好物 好運年年 IKEA - PEPPRIG 平板地拖微纖維墊 2件裝, $19.9 Sponsored by   IKEA 3、補印光大師開示: 治心火上炎 念佛閉目,易入昏沉;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