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懷瑾大師:念佛時意守哪裏?

https://read01.com/zh-hk/7R2QOKR.html#.YdOqZGhBw2x

實修法,好好體會。
原文地址:重要:你念佛時會頭暈嗎?----南懷瑾先生開示念佛時,不宜在腦子裏念!(
原文作者:namo清涼
按:打坐最好不要守竅,弊端多。可想心窩、大地、坐下蓮花。。。。。。
1、《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》:
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,內斂含蓄,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里,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里。念時嘴門微張,嘴層不動,只舌頭動,牙齒輕動也可以,嘴鼻不要呼吸,氣別竄出來,沉至丹田,一口氣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;;」地接下去,等到要轉氣時,嘴巴閉著,不要呼吸,讓氣自然充滿胸肺,順心沉澱下來。嘴裏微聲,心裏在念,不管開口念閉口念,大聲小聲,躺着坐着,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,不宜在腦子裏念,否則容易睡不着。(按末學的經驗,耳聽嘴巴之念佛聲音,意念在腦,時間久了,個別人可能會引起頭暈。。。。。。僅供參考!)

2、第一種,叫做瑜伽念佛。
就是心默念,打坐也好,不打坐也好,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,在那裏默念。
念佛,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,肚臍以上,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,不在前面,而在中間,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?另外有理由,不去管它。
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裏,耳不聽外邊,要聽這裏在念佛的聲音;眼不看外邊,要看這裏:本來看不到,好像看得到,這時心情安靜,只聽到內在的念「南-無-阿-彌-陀-佛」,字字聽到清楚,慢慢的念,而都聽得到。
如果聽不清楚,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。便要重新念起,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,連念到一百零八句,也都能夠聽得清楚,這樣雖沒有得定,但與定也差不多了。
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,能沒有妄想雜念,做到一心不亂,是很不容易的。
你儘管念下去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。久而久之,突然間念佛念停了,念不起來了,你再想念,還是提不起來。
這時候,你感到清清楚楚,了瞭然然,既不散亂,又不昏沉,這時候就是定。
此後,更需勤加練習,愈練習愈好。能做到這一步,是千難萬難的事。
3、補印光大師開示:
治心火上炎
念佛閉目,易入昏沉;若不善用心,或有魔境。但眼皮垂簾,〖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〗則心便沉潛不浮動,亦不生頭火。汝念佛,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,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,致心火上炎之相。若眼皮垂簾,及心向下想,則心火不上炎,此病即消滅矣。切不可認此為工夫,又不可怕此為魔境,但至誠攝心而念。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,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,則自可頓愈矣。(增廣·卷一·復沈彌生書·P126)
4、自南懷瑾《唯識與中觀》:所以前兩天我告訴兩個同學,他懂了以後,今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,昨天懂了以後,心理上、做事情也大概好了。我說你不要用腦,你知道嗎?西方人講用腦。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裏頭。我們常常思想、妄想在腦裏頭用;「心」,硬是心臟部分啊!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,但是心的確是一部分。我說你平常做事,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,少管腦;你就不同!記憶力增強了,定力夠了。這位同學馬上懂了,去試用一下,到今天為止告訴我:老師啊!好了!懂了。
是真的呀!第六意識是腦意識。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,心(心臟部分)還沒有搞清楚。
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去參話頭也好、觀想也好、念佛也好、念咒子也好,都在用第六意識、在用腦——錯了!所以不能得定、不能證道。心,你硬放到心臟部位*,有絕對的道理!你不相信你去試!這是科學。
你不要拿現在科學,講這個心臟是沒有關係、心臟屬於一個機器;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!可是你使用的部分——「心」主要在這裏。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,不要在腦中念。你想在腦中學佛、念佛修道、觀想……修三大阿僧只劫,給你加兩倍吧!九大阿僧只劫也不會成功!我可以斷定。同此說者是佛說,非此說者是魔說!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諸位這個法門。
5、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,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,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,婆婆媽媽,多此一舉。心並不在內外中間。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,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,引起高血壓等病症,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;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,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裏,兩個乳頭中間,肋骨銜接凹下之處。就在這裏自然起觀。你看我多麼有耐心。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,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;每個禮拜那些糊裏糊塗,莫名其妙的日記,我都坐著幾個小時,規規矩矩、一句一句仔細看完。這就是忍辱波羅密,其實忍都不必忍,忍性自空。
先要在心頭起觀,肉體有形之心,兩個乳房中間,心窩子上下。觀心,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,當然,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,但是,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,此是正修行之路,別腦子空想妄想,也不要看光什麼了。初學者用此觀法,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裏痛啊痛的,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,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,另須研究其他方便。
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,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,裏頭一片漆黑,懵懵懂懂,自己搞不清楚,多可憐,多悲哀!你們現在如此觀心,不要向頂上觀,不要在腦子裏觀。平平安安,自自然然,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。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,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。若是作白骨觀,白骨那個空架子,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。聽懂了沒有?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,不要表面專注,其實昏昏沉沉,莫名奇妙,白白浪費時間。話記不住,就是落在無記中。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,心中卻無妄念雜想,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。
------------
觀心不要蓄意,不要用力,自自然然去觀。實際上,你一觀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。跑了的不去追尋,未來尚未生起的,不去迎取。當下即是空。管它空也好,不空也好,一念清淨自在。有雜念妄想來,--舍,布施掉,即傳統禪宗講「放下」。念念舍,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世間念頭,佛法念頭,一切皆是虛妄。譬如圓覺經所講,「知幻即離」。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,它來了,不必費力趕它,輕輕一觀,本來空嘛!「不假方便」。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。「離幻即覺」。離開了妄想,不就清清靜靜,明明白白,自性般若,沒有程序,「亦無漸次」,當下現前,這不是很好嗎?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《圓覺經》,以為覺了就成佛。他不知道,縱使如此,還是初覺始覺,不是本覺。
《般若正觀略講》
6、南懷瑾:所以修「有」法,念佛也好、准提咒也好,念一切咒語,第一要敬——隨時「心中有佛」。但你不要:「哎呀,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」,你把祂裝在心臟裏頭,糟了,那非到「榮總」開刀不可;心裏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。所謂「心中有佛」,什麼是佛?心就是佛,我心隨時在恭敬中,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敬,對一切人都很恭敬,不會看不起人家,會尊重任何一個人,也不會覺得「我是一個老師,我道很高。嘿,你們算什麼?」如果這樣就不是學佛的人。一個真正有道的人,更謙虛,更會尊重人家,要注意啊。不要覺得「我有道,我了不起!我學佛,哎呀,這個人不學佛,罪業深重啊」,你這一句話才是罪業深重,不應該的。他如果真的罪業深重,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慈悲、憐憫、同情他,何況他有沒有罪業深重,你還不知道。因為他不聽你的話,你就罵他「罪業深重」,你不是亂七加八糟嗎?
7、南懷瑾先生弟子胡松年:
至於'心月輪'觀應觀在何處?原則上,可觀在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,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,'心月輪'觀在此處,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。但亦不可過於拘泥,譬如說,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,覺得身體都沒有了,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,然後再觀住在一個膻中穴以下,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,顯得沒有智慧。然如觀起來,覺得心臟不適,或有某種宿疾不宜觀在膻中穴以下者,當不必勉強,須另覓他途。行者應有知時知量的智慧與判斷才好。
8、《學佛者的基本信念》:
持咒有三種念法,金剛念誦,普通的開口念誦,和瑜伽念誦。三種念誦,都要曉得調氣,調氣就是調心。可是你們始柊對調氣念誦的法門搞不清楚?為什麼搞不清楚?這就是你的業障。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,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念誦,根本沒有得到要領;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念,怕把喉嚨念啞了,不肯投身進去,這都是懈怠、取巧,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,何必出聲呢?也是姑息。
我一再告訴你們,開口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,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,非念不可。但是看到你們受不了的情形,頗有可憐之感。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,算了!從今天起,一個鐘頭念誦,一個鐘頭不念。不念幹什麼,改為瑜伽念誦,瑜伽念就是心念,也是默念。意要觀想,都攝六根,耳根迴轉來,眼根迴轉來,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,才能得止。瑜伽念誦也在念呀!不是不念,而表面上叫做參禪,這個裏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,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,即是觀照自己,觀照得清清楚楚,忘卻身軀,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、乳房中間,或是喉嚨、頭腦裏頭,不要在身上轉。以我們身體的心臟部份、喉嚨部份、頭輪部份而言,如果你能洒然一放,與虛空合一,盡法界遍十方,同聲一念,那可好呀!你做得到嗎?做到就融化了身心,然後觀照同時,也就是密,也就是禪。即觀即照,即照即觀。即觀照,即是止、即是定。你能做到嗎?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,就好了。
9、流沙河先生註解莊子心齋這段的白話,轉引到這裏:
一天,顏回向孔子請教,問道:「夫子,您能告訴我什麼是『心齋』嗎?」。孔子答道:「你要專心致志,停止游思浮想,靜下心來『聽』。不用耳朵聽,而用心去聽。然後處於不知不識的狀態,不用心聽,而用氣聽。為什麼不用耳聽?因為耳朵的功能有限,只能感應聲音。為什麼不用心聽?因為心也有局限,只能響應存在。而用氣聽,就大不一樣了,這時你的心靈已經得到淨化,空虛靜潔。掃除了後天思維的束縛,融合在『虛』當中了,於是妙道來集。我所說的『心齋』就是淨化心靈,保持空虛靜潔。」顏回受教,恭敬而退。數日後,來見孔子,說:「在進入『心齋』狀態之前,我只是一個顏回而已;聆聽夫子教誨,進入『心齋』之後,我已經忘記了自己,好像以前的顏回已經不存在了。這算得上『虛』了吧?」孔子講:「您達到『心齋』的要求了。」(流沙河《莊子現代版·人間世》)
10、南懷瑾
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 mí tuó fó 字字要發音清楚,可以大聲念出,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,心裏卻在打妄想。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、腹部震動發音。由丹田的氣,連接上來發聲,一口氣念下去,念到氣接不上來時,閉上嘴巴,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,只任其自然,聽任鼻子自然呼吸。此時心中沒有雜想,片刻之間,非常清淨,既不造妄想業,也不動祈求心。這樣一口氣,一口氣的念去,心氣合一,心念合一,便得大利。
11南懷瑾《習禪錄影》:心不要注意上面,一切凡夫都習慣注意上面。想像由海底下沉,沉入於九地之下,就可以大定,所謂「地藏王菩薩」是也。心沉下,純陽之氣就上升,硬是讓你放下,而不是叫你放開,是很有道理的。不把心沉下去,純陽之氣就會下沉,永遠不會得定。輕清者上升為天,重濁者下凝為地。五、六十歲的人能夠經常心向下沉,真陽之氣自然上升,保持健康長壽。你看一切萬物皆從地上生出來,此乃生生不已,一切生命之根也。要想長壽,身心無病惱,一定要放下。密宗破瓦法,是修行向上的法門,容易往生。心向下沉,是長壽法門。
12、南懷瑾答首愚法師:
來書所云:在閉關用功念佛時,有關色身上氣脈之變化,及其阻礙事,務望上座勿予理會。四大色身業氣之變化及其轉化,確有此事,亦確有此修法,但依上座目前專堅念佛之行持,一落氣脈習氣之觀念,即著身見,即著業見,反成念佛之障矣。須知當你在行持念佛時,覺受色身業氣之變化,此時念佛之念,早已分心了也。既已分心,念佛之心不能專精為一也明矣。蓋此色身變化,一有覺受,即落五遍行之觸受,墮在五陰境中之受陰相矣。但能知此時已分心於覺受之觸相,相即虛妄,何須覺受。能覺所覺,無非此心。只自觀心返照於念佛一念,智力自解於覺受之解脫,則此種種氣脈變化,頓時皆成助道勝緣矣。然於勝與不勝,亦皆不著不取,方為專志念佛之道也。五蘊本幻,四大原空,務望勿落於今人喜談氣脈修持之路,老拙平常亦言氣脈事,蓋為不得已中人,求此一不得已之設施耳,言之可笑。

念咒要用平音, 胸腹起震, 肚臍上四指處發聲 -- 你會不會念咒, 別人一聽就聽出來了
1、念咒不是嘴皮子念, 胸腹要起震動, 肚臍上四指的地方發聲
念咒第一步實際上是入三昧, 然後咒音像水一樣流瀉出來
13、淨界法師:
五點記數法」:
(一)安置地輪,令必下沉。
(二)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
(三)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
(四)先依記數,再求圓滿。

這個法門有四點要注意的,我們看下面的五點記數法,這個法門它也是跟「一句彌陀念誦聽,十句成片三三四」配合。你每一個點也都是念十句,根據淨土法門那個方法,一點念十句,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號。因為印祖他很強調,你打坐的時候是不能掐珠,身勞神動、久則成病,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,就必須要五點來記數,你一片是五十句,你這一坐,念個十片就是五百句,念個二十片就是一千聲佛號。
在這個念佛當中,有四點要注意:
第一個「安置地輪,令心下沉。」當初淨法法師他這個法門,他使用三年當中,聽他的描述,他這五點不是安置在地輪,他是安置在這個虛空中,因為他那個時候是動態,他是在拜佛當中。後來我把這個方法取下來,我是在靜中打坐的時候念,就必須安置地輪。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第一個從表法上來說,表示我們是依止大地。什麼是大地呢?菩提心就是大地,生長一切萬物故,菩薩的功德,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,忘失了菩提心,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業。所以我們就以大地為依止,大地就表示我們的這一念的菩提心,這是一個表法。
從調身的角度來說,令心下沉。這個天台《小止觀》它在講這個所緣境的時候,說這個所緣境有:體真止、系緣守境止,還有制心止有三種。剛開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緣守境止。系緣守境止,智者大師他提出了幾個點:第一個、眉間是一個點;胸口是一個點;下丹田是一個點;腳掌是一個點;大地是一個點。不過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說明說:腰部以上的點,只能夠當對治,不能經常用,你經常制心在眉間,你就頭痛,所以眉間這一點,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,稍微注意一下,不能夠經常時用。
我前一段時間,到水裏一個道場去講課,有一個法師來找我,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,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,怎麼會頭痛呢?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念?你是不是觀想觀像?」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,他也是持名,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誦聽,那他怎麼念呢?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,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。這時候,心之所在氣之所在,氣之所在血之所在。你的心住在耳朵,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,血液也跟上去。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後,如果懈怠的人,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,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,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,身體就受不了了,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,就頭痛!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,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。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,不是在耳朵的地方,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,遍滿法界的,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,不是耳根,不是能聞的耳根,而是所聞的佛號,而所聞的佛號,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,它是遍法界的,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,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。
在這五個點當中,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,大地。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讚嘆這個大地所緣境,這個地輪非常的好,尤其靜坐的時候,你依止大地住,你感到非常的穩定,氣血也容易下沉,你氣血下沉以後,你那個甘泉,水,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,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。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,這個水上升,外道說煉丹,就是甘泉在上面,下面是火,這個是對的。如果你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就好像燒鍋子,這鍋子沒有水一樣,就把鍋子燒破了,這個危險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,念佛的時候,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,它在大地當中,十句移動一個圈,第一點、第二點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第二個「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」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,攝心的方便。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,有一個好處,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,你馬上能夠發覺,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。就是說,你打妄想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,你不知道。你不知道打妄想,因為你走動的時候,你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,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。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,還是佛號,還是佛號,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,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心在眉間,你就頭痛,所以眉間這一點,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,稍微注意一下,不能夠經常時用。
我前一段時間,到水裏一個道場去講課,有一個法師來找我,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,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,怎麼會頭痛呢?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念?你是不是觀想觀像?」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,他也是持名,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誦聽,那他怎麼念呢?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,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。這時候,心之所在氣之所在,氣之所在血之所在。你的心住在耳朵,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,血液也跟上去。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後,如果懈怠的人,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,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,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,身體就受不了了,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,就頭痛!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,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。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,不是在耳朵的地方,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,遍滿法界的,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,不是耳根,不是能聞的耳根,而是所聞的佛號,而所聞的佛號,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,它是遍法界的,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,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。
在這五個點當中,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,大地。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讚嘆這個大地所緣境,這個地輪非常的好,尤其靜坐的時候,你依止大地住,你感到非常的穩定,氣血也容易下沉,你氣血下沉以後,你那個甘泉,水,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,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。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,這個水上升,外道說煉丹,就是甘泉在上面,下面是火,這個是對的。如果你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就好像燒鍋子,這鍋子沒有水一樣,就把鍋子燒破了,這個危險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,念佛的時候,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,它在大地當中,十句移動一個圈,第一點、第二點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第二個「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」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,攝心的方便。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,有一個好處,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,你馬上能夠發覺,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。就是說,你打妄想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,你不知道。你不知道打妄想,因為你走動的時候,你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,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。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,還是佛號,還是佛號,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,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,什麼是所緣境的相貌呢?就是「聲相」。你在取所緣境的時候,不要取錯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你還是應該去取佛號的聲相為所緣境,這個地方要注意,不是取「氣息」,也不是取這「五點」,這個要清楚。
第三個「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剛開始在運作這五點的時候,你不要急,不要求快,你把每一片的每一點,都念得清楚分明,每一點裏面十個佛號都念得很清楚,我們念佛要要求質量管理,就是說你剛開始念佛的時候,不要養成一種隨口溜過的習慣,你說他是老修行,是的,他念佛念得十幾年,但是你看他念佛內心亂七八糟,一點都沒有進步,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麼進步,但是你說他沒有念佛,他一天也念得很多,這種就是境界,上不去,但是也下不來,怎麼回事呢?他剛開始就養成壞習慣,他也不要求專注,妄想也不對治,這個是很不好的。剛開始你寧可老老實實的,從第一點念到第五點,你中間有差錯,剛開始寧可全面放棄,重來,這有一個好處!你要念到第三點、第四點,你不知道哪一點的時候,這一片重來,這樣子對你會有一種警覺作用。就像這個小孩子,你規定這個小孩子:你現在開始從東邊走到西邊,畫一條線。當然他不聽,待會兒,他跑出去,你打他手心一下,他第二次走的時候就會注意。
所以這個修行難在哪裏?難在你打妄想,也沒人管你,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,你實在是很難面對你自己的煩惱,因為你打妄想沒有人管你,沒有人知道。所以面對你自己的時候,寧可剛開始嚴謹一點,你念到只要這五點不是相續的,中間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牽出去,使令這五點模糊,我這一片不要,重來!你這種決心`,它就能夠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攝。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「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寧可要求清清楚楚,不要貪多,這第三點要注意
第四點「先依記數,再求圓融。」我們念到一個境界的時候,佛號根本就是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那沒有什麼記數不記數的。但是我們剛開始寧可踏實一點,你規定你這一坐,十片、二十片,先有個規定的一個要期的目標,要求你自己。我這一坐,我念完十片才起坐、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。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數,中間有這一片有缺,打破一個角,這一片就不要,完整的二十片,這個人就不簡單。完整的二十片,最起碼要四十分鐘。而且你當中妄想要很少,如果你打妄想,這一片不算,你四十分鐘還念不到二十片。但是這樣子念下去,你對佛號那個力量又不同,你經過這樣子很專心的、很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內心:心於所緣專一安住,心以所緣、相續安住,你跟佛號的感覺會不同,那個相應的力量就不同。
我們這一次印祖《文鈔》的考試有兩個部分:第一個是屬於教量的考試,就是筆試;第二個是屬於證量的考試,證量的考試怎麼考呢?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鐘,就是念這五點記數,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鐘念幾片,然後我會跟你談,整個過程,你的所緣境是什麼個情況,我一聽就知道你是什麼境界了。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剛開始,早上有止靜、中午有止靜、晚上也有止靜,你先試試看把這五點安置在大地,依止實際理諦而住,然後你念念看,你念六字也好,四字也好,把每一點裏面,放十句佛號,你嚴格要求你自己,中間有差錯,這一片都不要。你聽我的話,你寧可不要養成一個隨便的習慣,你說:我這十分鐘才念三片,沒關係!任何人剛開始都是從這邊下手的,但是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你以後會不斷增上,如果你一開始就養成一個壞習慣,以後誰也沒辦法調整你,你自己也沒辦法。你說你有沒有念佛?有念佛。念的怎麼樣?這件事就不知道。所以我們我們坐二十分鐘,我來看看你念幾片,然後看你內心的狀態怎麼樣,那個明了性、寂靜性怎麼樣,我一聽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情況。這是我們考試,有這個題目,這個是佔百分之五十,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來。但是我不一定說,你念多,我就給你高分,不一定,我要看看你跟佛號這個專一、相續的情況,我會問你幾個問題。這個是講到「念佛攝心方便法」。
14、張至順道長:
一種姿勢長時間打坐反而不好,氣血不通。坐著、躺著都不重要,坐得舒服才最重要,身體舒服了心才能安寧。打坐的最佳時間是子時和寅時,子時開天,丑時開地,寅時萬物發生。早上3點到5點是最重要的練功時間,一個人能一輩子在這個時間練功不輟,一定有成就。但時刻專注、守神也很重要。不要閉氣更不要意守什麼丹田,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動,神不離身才能健康。重陽祖師早說過外三寶不漏,內三寶自合,眼不觀耳不聞口不言語自長生。閉關也是這樣,該閉的是眼耳口三關,有些人只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是沒用的,即使閉三年都沒用。
大道易得,一竅難求。《清靜經》說「人能常清淨,天地悉皆歸」,人只要能安安靜靜坐在那,天地的能量就能夠回來。身心能夠合一的時候,身體自然會發生變化,那時候,自然會引導我們如何打開那一竅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有空就靜坐,不要想太多,凝神調息,調息凝神。身體能量儲備夠了,水到渠成,元神歸位。姿勢無所謂,要是雙盤腿能盤成神仙,我早把自己捆起來了。
## 靜坐就只要安安然然平平靜靜地坐著,甚至躺著,老道長說姿勢無所謂,無論走到那在什麼地方,有空閒你就坐坐,「最主要的是不要想太多,凝神調息,調息凝神。你靜靜靜,靜到最後,偶然間就出現大霧,白茫茫的大霧,練到那個程度上它自然就出現。」白茫茫的大霧?那又是什麼?「那是入大靜了。」據說身邊感覺會有雲霧嗚突突冒出來,包圍住你,然後什麼也不知道了。這個境界太高,先不管它。很多人打坐一直在追求「打通任督二脈、采陰補陽、大藥沖關、三花聚頂」的字眼,一直在意守什麼的,「其實都錯了,大道自然!」道長說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你的身體能量儲備夠了,自然開始變化,最後元神歸位
15、南懷瑾:意守下丹田的害處
現在許許多多的練功者,都非常注重守竅,有人認為,只要守住下丹田,便可「藏精固氣」,或者「煉精化氣」。但練功能否守下丹田?這裏面有非常大的問題,如果沒有名師在旁邊指導,反而危害無窮。
比如腎臟衰弱,或有手淫,遺精等毛病,以及陽痿早泄等有關疾病,倘使意守下丹田,將促使此類病症更加嚴重。或者女子練功,專門意守下丹田,那流弊更大容易造成血崩等症,甚至會出現性變態等嚴重疾病,至於專門意守中丹田或上丹田,會促使血壓升高,神經錯亂等病症。又有許多練功者專習守竅,出現紅光滿面的現象,自己乃至別人,就誤認為是好的功效,其實非也,若年歲很大之人,要切實注意,此時,最容易引發腦溢血等症,此外,倘使身體上本來有潛伏的病菌,久守上竅,反而容易把病菌引至心臟及腦部,而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。
當然如果有經驗的師長在旁指導,則不會出現以上偏差。所以,真正明確練功方法者,他是不會依守竅來練功,皆憑藉呼吸作用,由此而引發人體生理潛能產生「真氣」,由真氣來打通經脈。那到底何為「真氣」?所謂真氣,密宗稱之為靈蛇,靈熱,靈力。瑜伽術中,稱為靈能。佛家的唯識宗稱之暖,壽,識。用現代的語言可說是生命的本能。
南懷瑾開示: 你那個意識守到身體的某一部分。所守的是這個現象,能守的那個東西找到了,那個才是道,才是佛,你不要在這個肉體上搞了。你要問我女的為什麼不能守丹田,女性跟男性是不同嘛,這個用不著解釋。你生理要我給你解釋,可惜了我如果是醫學院上課,你要是學醫的,那我痛痛快快畫圖給你解釋清楚了。因為在這裏是很嚴肅的宗教場所,男女的形象身體就不同嘛。什麼叫守不得?譬如你練武功,練這個膀子,你天天看到它這裏練,練了半年以後,這個手特別粗,這是講守。所以你守丹田,注意打起坐來守這裏,充血在這裏,一充血,這個堤防一崩就不得了。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簡單,懂了沒有?所以假設守上竅(眉間),年級大了,一守這裏,好,血壓高了。最後,血壓一高了,一看紅光滿面,哎呀,真的有道啊。一臉紅光就是血壓上升,到某一個時候真得道了,無疾而終--血壓上來,腦充血,一下子就沒有了(死了),當然得道了。所以守上竅也不能。所以不能守竅。現在這個順便也答覆了你。

原文網址:https://read01.com/7R2QOKR.html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往生淨土發願文,回向文

六波羅蜜

嗔心對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