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19 January 2022

了凡四訓

 https://nicecasio.pixnet.net/blog/post/425833652


了凡四訓

 作者:知乎用户
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1081462/answer/57472150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第一章 立命之学

  我爹死得早,我娘说别念书了,学医去吧,不仅可以养生,还可以救人,学的精了还能红,你爸也一直这么想。后来我在慈云寺,遇到一道骨仙风的
  大爷,他跟我说:“你当官的相啊,明年就中秀才了,咋不念书哩?”
  我说大爷您贵姓,爹妈让我学医。
  大爷说:“姓孔,云南人。介四缘分,得教你点儿神通,邵子皇极数!”
  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,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,于是就把他领家来了,我妈识货,说跟人好好学。
  试了几卦,还挺灵的,我那想念书的心又蠢蠢欲动了,就跟表哥商量。
  表哥介绍说,我认识一位校长,送你去当个插班生吧。
  孔先生为我算了一卦学业是这么说的:小考14名,中考71名,高考第9名。次年一考,还真是那样,赶紧又算一卦身命,说:哪年考第几,哪 年廪生,哪年贡生,哪年成为四川大尹,任期三年半就卸任,53岁那年8月14日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寿终正寝,遗憾的是没留后。我全记下来了。
  从那以后,凡是考试名次,全算准了。唯独说要吃一万斤大米才出贡的,结果七千斤就搞定,有点误差。后来上司欣赏我的才华,又补贴给我三千斤,合起来恰好万斤大米。这下我彻底跪了,对命数深信不疑,凡事淡定了。
  上面这一部分说的是算卦灰常准,导致作者都失去了生活的激情,为后来遇到云谷大师而觉悟悔改做铺垫。
  在帝都当贡生,整天就发呆,也不念书。一年后游学南京,还没去报名

  先去栖霞山面见云谷禅师,聊了三天三夜没睡觉。
  云谷问我:“凡人成不了圣人是因为有妄念纠缠。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点妄念,咋回事儿?”
  我说:“孔大爷跟我算过,什么都定好了,有妄念也没用。”
  云谷笑道:“我还真以为你是圣人呢,没想到也不过是个屌丝。”
  我说:“我招你啦?”
  云谷说:“人都有心念,而心念自有其阴阳规律,当然可以算定啦。只不过,也就是凡人才算得准,极善和极恶的人是算不准的。你二十年来被人家算的死死的,这凡大发了吧?”
  我弱弱的问:“难不成定数还可以改?”
  云谷说:“自己的命,自己求福,书上这么讲是对的。佛经上也说,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佛家最忌讳谎言,菩萨更不可能骗人啦。”
  我再问:“孟子说,想要就有,肯定了人的主动性。但是道德仁义可以自求,功名富贵是说有就有的哇?”
  作者和云谷的聊天记录是这书最核心的地方,可以说把佛道整合了一下,如果我们把他们论证的每一句都当做事实来看(而且也确实是事实),就会渐渐惊奇了。
  云谷说:“孟子没讲错,你理解错啦。你没见六祖说嘛,世界都在心中
  ,想要啥不行啊。我有所求,那不管仁义道德还是功名富贵都是我的。问题在于要内心先悟道,再向外求啊,否则净追逐那浮云去了,那不是命理说了算?对了,老孔怎么帮你算的身命?”
  我如实相告。
  云谷说:“那你自己赶脚自己该不该中科第,得儿子?”
  我想了很久,说:“不该。科第中人都有福相的,我福薄,还不懂得积德。脾气也差,容不下人。别人说我才智过人,心直口快,口无遮拦。这都 是福薄的意思,咋中举去。生孩子的话我坏毛病更多。第一,地脏细菌多,水清鱼儿少,而我有洁癖。第二,和气才能万物生,我易怒;第三,博爱有福,忍耐不 育,而我爱节操,常不能舍己救人;第四,话多泄气;第五,贪杯杀精;最后,喜欢熬夜,不懂得养生。
  云谷说:“何止科第啊,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生活,天不过是因材降祸福,一碗水端平。拿生孩子来说,德行很重要,没孩子那是没德。你既然 都知道了自己的过错,把那些过错改了不就完了嘛!过去的已经过去,就好像已经死了,未来的还没来,就好像从今天新生,这新生来自义理。血肉之身当然有命 数,那义理之身就能感通天地。太甲说“天作孽犹可违,自作孽不可活”。诗曰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”。老孔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孩子,这是天定的,还可以违背一 下,你从现在开始行善积德,自己多作福,干嘛不自己爽?易学是为了让君子趋吉避凶,如果啥都定好了,趋啥吉避啥凶?开章第一句就说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 你不信是怎么着。”
  他说的很对,我觉得很受教。于是乎把以前的种种过错全部在佛前忏悔,先求登科,再做善事三千而求子!
  云谷拿出功过格给我,让我把做的善事都记录下来,再加持准提咒强化,必有奇效!
  云谷跟我说:“符录派说‘不会书符,被鬼神笑’,画符有秘法,那就
  是不动念。画符的时候先把杂念放下,然后随意下笔,这叫做开天辟地。然后一挥而就,这样的符才灵哪。凡是要跟天沟通的,都要从无心之处感应。 孟子的立命论认为‘夭寿不贰’。生死这事儿,其实是最不稳定的。人不动念的时候,什么是生,什么是死?再往细了说,丰歉不贰,贫富我说了算;穷通不贰,贵 贱我说了算;夭寿不贰,生死我说了算!人生时间,生死大义,该生该死由它来呗!修身就是积德,向天祈祷。啥是修?有错改错撒,而且莫等待,马上行动。到那 境界,算是上了天了,学到位了。你毕竟凡人一个,欲念总是有的,但是能加持准提咒的话,持得纯熟了,自然就会到无念的境界,那可就灵啦!
  我原来号学海,当天就改号了凡了,悟通了立命咋回事,决心不当凡夫。从今往后,整天谨慎小心,感觉确实与以往不同。以前吧只是打酱油,现在总觉得心里紧的慌,在屋子里老怕得罪天地鬼神,碰见恨我骂我的人,我也不暴怒了。
  次年礼部考科举,老孔算我第三,结果考了第一!但做事发念不纯洁,自省又多遗漏,有善行做却犹豫,救人时总有疑虑,总说为善,嘴却乱说,清醒的时候端正,醉后又乱来,功过互相抵消了,日子也虚度了。69年发的愿,到了79年才磕磕碰碰的做完三千件善事。
  那时刚和书法家李渐庵入关,还没有来得及跟大家分享心得。1580年回来的,才请了性空、慧空诸法师在东塔禅堂分享。遂起一念,求个儿子吧,条件也是做善事三千件,你猜怎么着?1581年还真生了个儿子,取名天启!
  我行一善就拿小本儿记上,我娘不识字啊,那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画个圈儿。接济穷人,放生那样的事儿也常干,有时候一天十几次。1583年 8月,善事三千算是完了。又请了法师们在我家分享。9月13日,再起一个中进士的愿望,这回我许诺做善事一万件!1586年真的登第啦,当了知县,呵呵~
  当了知县后,我用一个作文本儿,封面上写“治心篇”的题目,然后每天早上让家人属下们把善行都记上,大小不漏。到了晚上呢就在院子里摆桌子,学赵阅道跟上帝做汇报。
  我娘还担心善事做的慢了,老催我:“以前在家帮人行善,三千压力不大;你这一下许了一万件,衙门里能做的善事忒少,那啥时候才得圆满啊?”
  晚上做梦梦见个神人,跟我说了说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。他说:“减税嘛,万事秒完!”我心里一盘算,这宝坻县一亩田上税二分三厘七毫,我减 税的减到一分四厘六毫,会不会太过分啊。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看我,我就把这个梦跟他说了,问他减税这事靠谱嘛?禅师说:“真心行善,一行当万善,而且 减税大家真的爽啊。”就这么办!我随即捐了工资,请五台山的一万和尚吃饭并分享佛法。
  老孔最缺德的是算我53岁要挂,我倒也不求长寿,到了53岁那年竟然没事,一不小心我现在都69了。书上说“天难谌,命靡常”,又说“惟命不于常”,都不是瞎掰的。于是我知道,凡是说福祸自己求的人,都是圣贤啊。如果说福祸有天命的,肯定俗人一个。
  那你不知道命会怎么样咋办?命里显贵,要有平常心;一时顺利,要有背时的准备;眼下够吃了,常念饿肚子的事儿;人之间相爱敬,要懂得珍惜;豪门之家,要谦卑;学问多,要谦逊。远的光宗耀祖,近的取悦父母,上的报国,下的齐家,外的帮人,里的内省。
  无比要天天反省+改过,一天不知道自己错了,一天就自以为是;一天没过可改,一天就没有进步;天下聪明才俊不少,但是不修德不加业,混吃等死一辈子也就过去了。
  云谷禅师传授的立命学说,至精至邃,至真至正,要好好体会啊!


  第二章 改过之法


  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那些个算命准的牛人,书上都有记载。一般来说吉凶之预兆,发自心而动于身,德厚常获福,德薄老倒霉。俗人眼拙,所以觉得未来难测,实际上看一个人善和不善就知道他来福来祸啦。想要近福远祸,不说行善的事儿,先要改过。
  咋改?
  第一,发耻心。想想古代的圣贤和我一样都是大老爷们儿,干嘛人家那么红而我默默无名?眷念俗世,行为不端,以为别人不知道还堂而皇之,日渐变成禽兽了都不 自知啊,还有比这更丢人的事吗?孟子说:耻之于人大矣。知廉耻是区分人与兽的重要标准。知耻这是改过的关键点。
  第二,发畏心。人在做,天在看,虽然都是小过,不要以为鬼神不知道,我能不敬畏?粉饰掩盖看起来别人看不出来,实际上自欺欺人,能不惊 悚?悔改啥前儿都不会太迟,做一辈子恶临死前悔悟而发善念的,也能得善终,就好像千年幽谷,一个灯就可以全部照亮(楼主最喜欢的一句不解释!),所以过错 不论久近,能改就行。但是尘世无常,肉身脆弱,一不小心就去了,想改也来不及啊。这样的话就要永远担负恶名喽,孝子贤孙都翻不了案,圣贤菩萨都帮不了你! (毒舌啊)这下问你怕未?
  第三,发勇心。人不改过的原因多是退缩怕事,这个必须要振作起来,别迟疑,莫等待。小过当做肉里的刺,赶紧的剔掉;大过当做毒蛇咬了手,速度砍了!做事就是要雷厉风行,所以易经有卦名“风雷益”,办事快,有好处!
  有了以上三心盖世,则有过马上改,好像骄阳化冰,还怕冰不消?但是人的过错呢,有改事的,有改理的,有改心的,工夫不同啊,效果也不一样。
  比方说前日杀生了,从此不杀呗;前日发怒,再也不怒了;这算是就事改事。这样的改过方法呢治标不治本,病根始终都在,不是好办法。
  改过厉害的人啊,先不管那事是如何,先要明事理。如果杀生了,就想啊:上帝好生,生物都怕死,杀生来填肚子,心里好过啊?而且动物多可 怜,又挨刀,还挨煮,那该有多痛啊!山珍海味吃完就拉了,蔬菜水果一样可以饱肚子,何必杀生而自损呢!又想想生物都有灵性,和人是一个种类,就算不能让它 修行而尊敬我,也别让它被砍了来抱怨我吧?每次想到这儿我都吃不下肉哇!
  再说发怒的事儿,就这么想:人无完人,他一时不懂事,和我有什么关系呢?没啥好生气的。又想别人骂人也是个锻炼,谢谢都来不及呢,生啥气。而且气而伤身,有害无益,这么想是不是就顺啦?道理一通啊,自然就不会再犯错啦。
  什么叫做从心上改过?无论什么过错,其实都是心造的。我不动心,哪会犯错呢?好色的、好名的、好货的、好怒的,不必挨个的改,一心为善,正念总纲,邪念自 然污染不上。就好像太阳当空照,鬼魅到处逃,真理不?过由心造,也由心改,就好像砍毒树直接断根就得了,何必一片一片的摘叶子呢?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改心, 立马见效!
  下决心改过的话,明着要良朋提醒,暗着要有鬼神证明;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,坚持一周,两周,乃至一个月,两个月,三个月,必有奇效!
  怎么个奇效?你会感受到一下一项或几项:心旷神怡;智慧顿开;触念皆通;被人骂反而高兴;梦见圣贤;梦见飞身太虚;梦见幻境奇景……等等,都是过被改了的表现。但是呢不要躺在成绩上睡大觉,要继续前进!
  古时候有个人20岁的时候,觉得自己好像改号了;到21岁,又发现没改完;到了22岁再回顾21岁,就跟做梦似的,如此年复一年,改到了50岁,而且还在说自己49岁时的不对,你看看人家!
  我们凡人,过错太多,回首往事时如果看不到过错,就是瞎了狗眼。但是就算罪孽深重的人,也有效果哦,他会:心神恍惚、健忘;没事瞎烦恼;见不得别人好;闻正道却不高兴;做好事就是帮倒忙;夜梦颠倒瞎说话;这些都是作孽之相,更要奋发舍旧图新,可千万别耽搁了!



  第三章 积善之方

  本章就是各种小段子小故事被作者拿来当做证据了,先给个开头,再慢慢说故事吧。

  易经说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。以前颜氏想把女儿嫁给叔梁纥(He二声),就卖广告说自己祖上怎么个积德,意思就是说现在我的女儿肯定好啊。孔子说舜帝孝顺,说‘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’,讲的真对。接下来呢,我就要举栗子证明了。
  栗子1:

  杨少师,建宁人。世代靠撑渡船为生。雨大河涨,冲毁了不少民居,淹死的人顺流而下,其他的渡船都忙着捞钱捞物,就杨少师曾祖和祖父捞人, 人家都骂傻叉。到了杨少师父辈的时候,家境渐渐宽裕了,有神人化成道者跟说:“你祖上有阴功,后辈要显贵,最好葬在XX地。”于是就按道者说的办,也就是 今天白兔坟那个地方埋了祖坟。后来杨少师出生了,小小年纪就登第,位至三公,子孙又多又贤贵。
  栗子2:

  鄞(YIN二声)人杨自惩,开始是个县吏,宅心仁厚,守法公平。当时他老大蛮严厉的,打的一个嫌犯内牛满面都还不息解气,杨自惩跪下来求情。老大说:“这人不听话,气死我了!”杨自惩说:“民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,大伙正愁着呢,你还搁这儿发飙!”老大给跪了。
  杨家特穷,但是犯人没粮他还是救济。一天有大把新犯人没饭吃,给了他自己家就没得吃了,就跟老婆商量。老说:“哪来的犯人?”
  杨自惩说:“杭州来的。一路挨着饿过来的,脸色赶上大白菜了。”
  老婆懂事,真帮犯人煮粥。后来生了俩孩子,为南北吏部侍郎;长孙是刑部侍郎;次孙为四川廉宪;到如今楚亭、德政俩人也是他的后裔。
  栗子3:

  正统年间,福建闹贼,士民都干这个行当。朝廷派鄞县张都宪南征,后来委托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。谢都事要党的花名册,凡是不想做贼了的,偷偷给块白布小旗,到时候白旗套脑袋上的都留了活口,万人得以幸免。后来谢的孩子中了状元,孙子中了探花。
  栗子4:

  林氏,莆田人。他老娘好人,经常供应免费馒头,要就来拿,毫无倦怠。一仙人化成道人,每天早上都来要六七个。老娘每次都给,三年如一日, 终于知道了她的诚心。于是跟老娘说:“我吃了你三年的免费馒头,怎么报答你呢?这样吧,你家后院有块地,死了埋那儿,子孙当官的有一升麻子那么多!”
  她儿子照办,当世就有九人登第,历代高中者无数,福建当地有个说法:无林不开榜。霸气侧漏。
  栗子5:

  冯太史他爹,是个秀才。大冬天早上起来上学碰见一人,倒卧雪中,已经冰好一半了。于是就把自己的羽绒服给那人穿,把人救醒了。梦神又来了:“你救人一命,我要派韩琦当你的儿子!”完了冯太史降生,起名叫琦。(注:韩琦北宋名将,躺枪)
  栗子6:

  台州应尚书,壮年时在山中学习。晚上鬼哭狼嚎,吓死个人,但是他不怕。有一天晚上听见鬼说:“有个女人的老公出去了就没回来过,家里逼她 改嫁。预计明天晚上要来这里上吊自杀,到时候我就可以借尸还魂喽!”尚书听了,偷偷卖了自己的田地,得银四两,然后伪造女子老公书信,寄银还家。家里见了 书信,认为笔迹相差很大,很怀疑。
  尚书就说:“书是假的,钱可是真的啊,怎么说她老公应该是没事的。”于是女人就没改嫁。后来人老公果然回来了,俩人感情还不错。
  尚书又听鬼说话了:“这孙子坏我好事啊!”
  鬼友说:“削他!”
  鬼说:“上帝欣赏这人心善,命他作阴德尚书,削不了哇!”
  应尚书因此更加努力了,饥荒赈粮,江湖救急样样精通。子孙登科第的大把。
  栗子7:

  徐凤竹,常熟富二代。年荒的时候就捐租赈灾,晚上听见有鬼搁门口唱歌:“千不诓,万不诓,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。”一声接一声的这么唱, 连夜不断,乡人心中皆暗想他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。当年,凤竹果然中举,他爹更加拼命的做好事。完了鬼唱团又来了:“千不诓,万不诓,徐家巨人做到了 都堂。”后来凤竹真的当了两浙的巡抚。
  栗子8:

  僖公,嘉兴的。开始是刑部主事,睡监狱里,与犯人交流案情。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,一时被冠以咸颂尚书之名。
  僖公奏报:“我这儿都这么多冤案,那全国就更多了。最好每五年派个减刑官,专纠冤案。”
  尚书同意了他的提议,僖公自己也成为一名减刑官。梦神又来了:“你命里本来没孩子,但是你提的这个奏章很是给力,上帝决定赐你三个儿子,全部都是大富大贵款的哦!”当晚夫人就中招了,后来生的三个儿子果然显官达贵。
  栗子9:
  嘉兴的包凭,字信之,老爹是池阳太守,生了七个儿子,他是老幺,当了平湖袁氏的女婿,跟我爸爸关系不错,才高八斗却老中不了举。一天游 湖,偶然跑到一村寺中,看到观音像有点寒碜,就拿钱给方丈说您给修一修。方丈说钱太少,干不了那么大的工程。于是把自己的衣服都扒了说这是新款的,也值俩 钱儿。包凭说:“只要圣像没事,我裸奔怕什么?”
  方丈泪奔:“给钱脱衣不难,但是有这份心太不容易了!”
  修好后和老爸再游,睡寺里。包凭梦见迦兰来答谢:“你的后代要享福喽。”后来他的儿子孙子都登第做了大官。

  栗子10:
  也在嘉善,支立的爸爸,是刑房吏,有个犯人特冤枉,老头儿挺可怜他的。犯人就跟自己老婆说:“支公的恩情我无以为报,明天延之下乡,你嫁 给他吧,如果他答应了,那我也有救了。”他老婆哭着答应了。那天,老婆把这事告诉了支公,支公不听,竭力为犯人平反,终于昭雪了。夫妻二人登门叩谢,说: “恩公啊,我膝下无子,有小女一个,送给您当小妾吧!”支公还真纳了这妾(倒是不客气),此妾生下了支立,弱冠中魁,官至翰林孔目,后辈也都登第了。

  以上这十个故事,做的事都不同,但都可以归为善行。往细了说,可以看到善有真,有假;有端,有曲;有阴,有阳;有是,有非;有偏,有正;有半,有满;有大,有小;有难,有易;都要给分清楚了。瞎做善事却不通事理,反而容易造孽,枉费了苦心。

  那么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呢?从前有一票儒生,拜谒中峰和尚,问说:“佛家说善恶报应,如影随形。现在有的人善,但是子孙糟糕;有的人恶,却混的不错。坑爹不?”
  中峰和尚回答说:“不能用凡人的标准来评判善恶,否则容易善恶不分。不说自己不识是非,反而说天瞎了眼,像话么?”
  众人说:“善恶怎么会相反呢?”
  中峰卖关子:“你们怎么看?”
  有人说:“骂人打人是恶,敬人礼人是善。”
  中峰说:“未必。”
  又有人说:“贪婪是恶,廉洁是善。”
  中峰说:“也未必。”
  大家又举了很多例子,中峰都说不对。那么就请您讲一讲吧。
  中峰说了:“利人是善;利己是恶。对别人有利的,打是亲骂是爱;对自己有利的,敬人礼人也是恶啊。所以说人行善呢,利人为公,公即是真;利己为私,私就是假!另外发自肺腑的真,抄袭别人的假,无为而为的真,有为而为的假。可要分辨清楚啊!”
  善分端曲,怎么说?善行要发自内心最深处,纯粹的济世救人,这是正善;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,即是扭曲了。纯爱为端,愤世为曲;纯敬是端,玩世为曲。要分清楚啊。
  善还分阴阳?是的。做好事被人知道,就是阳善;不留名就是阴德。阴德的话,天会给报酬;阳善则享受世俗名分。出名也是福啊。一般那些特别有名其实又名不副实者,往往招祸害;而人没干坏事儿却背了骂名的,子孙往往混的不错,阴阳难辨哦。

  善的是非之分?鲁国法律规定臣民跟别国买当奴隶的老乡是可以报销的,就子贡光花钱买人却不报销。孔子听了很鄙视:“傻孩子,圣人做事对百 姓影响很大的,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别人也许会跟着学,不能光自己痛快了就爽了。现在鲁国穷人多富人少,都跟你这样行所谓善举,而实际上渐渐的就没人愿意买 老乡回来了,因为耻于报销!这不是变相告诉大家从今以后都别在买人了?!”

  子路救一落水同胞,人家答谢送了头牛,子路接受了。孔子那个高兴啊:“以后鲁国救人的就会更多啦!”咱们俗人看来,救人是少先队员应该做 的嘛,怎么可以收钱呢,多俗啊!但是你们瞧瞧人家孔圣人的想法多么富有大局观啊。所以说人的善行效果要放远了看,放大了看,有的看起来蛮善的,实际上害 人,有的好像不大对啊,实际上是救了更多的人。这只是其中一例,其他的非义之义,非礼之礼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什么的,都要懂得辨别。

  什么是偏善正善?以前的吕文懿,辞了宰相回老家,体现了高风亮节。有一老乡喝高了骂他,吕公不鸟他,跟下人说:“别跟醉酒的一般见识。”过了几年,醉汉做 了坏事进了监狱。吕公后悔莫及:“如果当时跟他计较一下,送去派出所管教管教,长点心就好了,我当时一时的仁慈,反而纵容了他,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。”这 就是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。

  也有坏心办了好事的。比方说某富人,闹饥荒的时候穷人大白天的大街上抢粮食,告官人家也不理,穷人更嚣张了,这位富人就自己执法,把抢匪 抓起来了,换得了短暂安定。否则,可能会发生动乱。所以善人为正,恶人为偏,大家都知道。以善心办坏事,是正里的偏,坏心办好事,是偏里有正,不可不知 啊。

  半善满善怎么区分?易经说‘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’,书上说‘商罪贯盈,如贮物于器’。积善勤快点儿,就满;懈怠磨洋工,就不满。这是一说。

  从前有一女的跑去寺庙,想要施舍浑身上下就两文钱,全部捐了,主持亲自答谢啊。后来有一富贵往里捐了一大笔钱,主持只是派个徒弟沟通了下。有人就问了:“这差别也太大了吧?”
  主持说了:“女的虽然钱少,但是心诚啊,我必须亲自答谢否则不足报答;后面那位属于炫富,无所谓啦。”这么说来呢,千金是半,二文则是满了。

  汉钟离给了吕洞宾一颗仙丹,吃了可以点铁成金,在通货膨胀可控范围内可以帮帮穷人。
  吕洞宾说:“毕竟是假币啊,会不会露馅?”
  汉钟离:“有五百年保质期。”
  吕洞宾又说:“那五百年后的人不是被坑了吗,我不要这样做。”
  汉钟离说:“修仙要积善三千,你这一句话,三千功德秒满啊!”这又是一说。

  不为善之名而做善事,容易圆满,总想着所谓心善,拼死了行善也撑死了才半善。比如说以财济人,没有自我,也没有受接济的人,也没有施舍的 财物,这叫做三轮体空,一心清净,那么一斗粟也可以换无涯的福分,一文钱也可以消解极大罪恶,但是如果这心里不放下,就算捐了黄金万贯,福都不会满。这又 是一说。

  啥事大善小善?从前,卫仲达挂了去阴间,判官说把他的善恶记录拿来瞧瞧。结果,恶的记录堆满了屋子,善的记录呢就像筷子那么粗的一卷而已。拿秤来一秤,善录反而要重一些。

  仲达说:“我才四十不到,怎么可能干过那么些坏事啊!”
  “一念不正就算作恶了,根本不用等真的犯事。”
  仲达一想,那善录上是怎么说我的呢?
  “朝廷干大工程,要在三座山上修桥,这是你反对此事的奏章。”
  仲达惭愧:“我倒是有那么一说,但是朝廷不听我的呀,于事无补不是。”
  人家说:“朝廷是没听你的建议,但是你的心念念及万民,朝廷听了的话,善的更给力些罢了。”
  所以说心存天下苍生,善少但是力道大,只是心系一身,再多也嫌少。

  难善易善怎么说?先贤说克己要从最难处克起。孔夫子论仁也是先难的来。拿江西的舒大爷来说吧,拿自己两年的工资去成全别人夫妇二人;邯郸的张 大爷,花十年的积蓄救别人老婆,这都是难舍而能舍得。镇江靳大爷,虽说年老无子,但是不忍心纳幼女为妾,还给了别人,这属于难忍而忍下来了。所以这些人都 福报蛮多的。凡是有钱的人,立德更容易,却不去为善,这是自暴自弃;穷人要积德更难,却能去为善,多么可贵啊!

  接济众生的方法有很多,简单讲分十类:第一,与人为善;第二,爱敬存心;第三,成人之美;第四,劝人为善;第五,救人危急;第六,兴建大利;第七,舍财作福;第八,护持正法;第九,敬重尊长;第十,爱惜物命。

  一、与人为善。从前,舜帝发现渔翁都挑水深鱼多的地方捕鱼,而老者弱者在浅滩急流的地方打渔,舜帝心生哀悯,就自己也去那里打渔,看到争抢者 就不鸟他,碰到礼让的就大肆表扬。过了几年,大家都把肥水相让了。舜帝那么聪明的人,为什么不直接说说让大家礼让就完了呗,干嘛还得亲自上啊。实则是舜帝 不言传而身教的用心良苦啊。
  我们做人呢,别有点长处就得瑟。收敛自己的才智,虚怀若谷,看到有人犯错的,就多包涵。一来可以让他改,二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乱 来,看到有人稍微干点什么善事了,就赶紧的配合一下。日常生活中,说话办事全然不为自己起念而是考虑整个天下,这就是天下为公的度量啊!

  二、爱敬存心。君子和小人在外表上很难分辨的出来,唯一一点就是看心地,马上善恶立辩,像钢琴黑白键一样。所以说君子跟普通人不同,是因为心 境不同。君子装着的是爱人敬人之心。所以人有贵贱,有聪明有傻的,参差不齐,但是大家都是人嘛,同胞来的,谁不值得敬重呢?爱众人就是爱圣贤,理解普通人 的意志也就通了圣贤的意志。为啥?圣贤的志向在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人各得其所,我如果合爱合敬的过一辈子,就是帮圣贤做事啊。

  三、成人之美。拿玉来说吧,扔了就是垃圾,好好雕琢就是艺术品。所以凡是看到做好人好事的,或者蛮有前途的样子的,就能帮则帮。

  大概人都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,物以类聚嘛,所以乡下人善人少,恶人多。善人在世俗里身不由己,也很难做。所以做善事有很多挫败感的,吃亏还不讨好。有仁人长者能帮上一把的话,那真的功德无量咯。

  四、劝人为善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凡与人相处,就多行方便,做个好朋友,多开导别人的迷惑。做噩梦的把他拍醒,烦恼多的让他开心,功德大着呢。韩愈说: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。跟与人为善比起来,劝人为善虽然无形,但是更有奇效。说错话而失去朋友的,要反省了。

  五、救人危急。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。碰到了就好像自己身上有病一样,速度帮别人解救。帮人伸张冤屈啊,接济穷困潦倒的人啊什么的。崔子说:恩惠不论大小,江湖救急神马的最感人了。崔子能讲这话出来明显他自己也是个仁人。

  六、兴建大利。小至乡里,大到城市,凡是有利于广大群众的,都得干。开渠导水啊,筑堤防患啊,修桥修路啊,给茶给饭啊,有机会就劝别人干这事,自己能亲力亲为最好,别害羞啊,别抱怨,多大点事儿啊。

  七、舍财作福。善举很多,以布施为最先,布施很简单,就一个字,舍得。牛人自己内能舍六根,外能舍六尘,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掉。如果自己觉得 做不到那么牛,就先舍点钱财啦。世人以衣食为命,所以舍财最亮。我肯舍财,那么内心可以破除私欲,外在可以帮助他人。开始还真的挺为难的,渐渐的会习惯的 哈,舍得在修行来说是很给力的。

  八、护持正法。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睛,眼里看不正,怎么认识大千世界啊?怎么利用万物啊?怎么脱离尘世啊?怎么超凡脱俗啊?所以只要看到圣贤的庙宇啊祠堂啊,都要敬重,帮着修缮。至于宣传佛道正法的,更要鼓励鼓励。

  九、敬重尊长。家有父兄,国有君长,凡是年高、德高、位高、识高的,都要放尊重点。在家服侍父母,语言温柔些,做个乖乖儿乖乖女,很有感 觉的。出去做人,别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乱来。把国君当天一样敬重,这事儿跟阴德关系蛮重要的。你瞧瞧人忠孝之家,子孙后代都混的不错。

  十、爱惜物命。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有同情心;求仁求得其实就是求这么个东西。周礼上说,一月份的时候祭祀就别拿小牛开刀了。孟子让君子 离厨房远点儿,这都是同情心的表现。所以前辈有戒律四种东西是不吃的,听说是杀的不吃,看到杀了的不吃,自己养的不吃,专门杀来请我吃的也不吃。如果嘴贱 非要吃肉的人啊,就按这四条先戒着。

  渐渐增进,心里越来越慈悲,不光是不杀生了,毛毛虫都爱惜。求丝煮茧,锄地杀虫,穿衣吃饭都得这么干,都是杀别人来满足自己。所以浪费就是杀 生!至于误伤的,不小心踩死的,不晓得脚底多少阴魂了,从今后都要小心着点儿。古诗说,爱怜老鼠就老留点饭给人吃,爱怜飞蛾的连灯都不点。仁大发了啊!

  善行无穷,不胜枚举。这里就简单的分了下类方便推广,有福德哦!

  第四章 谦德之效,今儿周末就不出门了,为大家翻完

  易经有云,天道亏盈而益谦;地道变盈而流谦;鬼神害盈而福谦;人道恶盈而好谦。所以六十四卦里的地山谦挂,六个爻的爻辞都吉。

  书上说:满招损,谦受益。我阅人无数,那些看起来会很有出息的寒士,一般都是蛮谦虚的人。
  1571年会试,我嘉善的同事十几个人里,就只有丁敬宇同学最年轻,却极其谦虚。
  我对费锦坡讲:这孩子今年必高中。
  费说:怎么地。
  我说:谦虚招福啊。你看这十人当中,谁比的上敬宇恭谦礼让啊?人谦虚到这份儿上,天地鬼神都保佑他,想不发都难啊。
  结果一开榜,丁果然中了。
  1577年我在北京和冯开之开房,看到他虚心低调,和年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。李霁岩当面说他的不是,他却安然接受,完全不对骂。我跟他说:福祸都有因,你这么谦逊,老天绝对看好你,你今年会登第。不出所言。
  赵裕峰,山东冠县人。童年时乡试考科举总是不中。他爹是嘉善的秘书。他很仰慕钱明吾,就写信给人家,结果别人不鸟他,他不仅不生气,而是不断改善自己。次年就登第了。
  1592年,我去见了见夏建所,看到他简直是谦光逼人,回来跟我跟朋友说:上天要让你发达,不是直接给你福分,而是先给你智慧。智慧一 高,轻浮的人会收敛,放肆的人会安静。夏建所这么温文尔雅,老天肯定帮忙。一开榜,又中江阴的张畏岩,才学挺高,业内小有名气。1594年到南京乡试,住 在一间寺庙里,揭榜的时候发现没中,大骂考官瞎了狗眼。有一位道人在旁边笑他,张畏岩说你笑你大爷啊。
  道人说:这位相公的文章肯定很差。
  张畏岩说:你看过我的文章吗你就说我差啊!
  道人说:听说写文章要心平气和,今天听您骂街,心中甚有不平,那文章能好的了嘛!
  张畏岩还是不服气,就说那你说怎么办。
  道人说:中不中举有天命,命不该中的,文章写的好也没用。需要自己做个转变。
  张畏岩说:都说是命了,还转你妹啊!
  道人说:上天造命,人来立命嘛。多做善事,广积阴德,啥福求不到啊。
  张畏岩:我穷屌丝,能干嘛?
  道人说:善事阴功全是心造的,常有善心,功德无量。比如人要谦虚,谦虚又不花钱,你不自己反省还骂考官干啥?
  张畏岩从此做出了改变,德行越来越多。1597年,梦见自己到一高楼中,得到一个名册,里面很多空白。问旁边人,人家说,这是今年的皇榜。
  张畏岩问:怎么这么多空白的。
  人说:阴间里的科第名次,需要积德不犯错的人才上的了。那些空白的是本来该中,却因干了坏事被删掉了的。那人又指着后面那行说:你这三年来表现还可以,这名次应该给你。当年果然中了第150名。 

Thursday, 13 January 2022

念佛法樂知多少

念佛法樂知多少

 

妙蓮老和尚講述

 

—、修行唯樂何有苦

二、精進至誠除昏散

三、作觀無常道可成

四、阿彌陀佛最第一

五、今心念佛樂無窮

六、道交感應難思義

 

有人問我:「老和尚!我念佛念了十幾年了,心怎麼還是靜不下來,散亂的很?」也常有人提:「每一念佛時就妄想紛飛,坐的腿疼,跪的腰酸,拜的頭昏,感覺時間長的很,很是辛苦!」

 

噫,凡夫初心用功真是可憐,其實萬事起頭難,若念佛功夫稍得相應就會感覺身心清涼、安詳自在,愈用功愈快樂,否則自然苦的心煩。現在僅就個人所瞭解之處,與諸位談談有關念佛應有的正知見,並提供念佛的方法作為參考。

 

—、修行唯樂何有苦

 

真正修行不要怕苦,怕苦就更苦。發心念佛只有快樂,哪有苦?一點也不苦。用功時感到苦,並非用功之苦;是以前之壞習氣難除,業障在反抗,不原改良才覺得苦。種種難受、不對勁都是業障在做祟!這是自己業障重,應生大慚愧!不論感覺怎麼苦都要忍耐,待壞習氣改良後,自然不苦,還覺得快樂呢!

 

因此,凡夫知見千萬要不得,要用佛知佛見來思維;凡是增進道業的助緣,怎能怕苦?怎能諱疾忌醫?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、和魔鬼抗戰,切莫將敵人當朋友,切莫用妄想做智慧。所謂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用功只有一個正見——接受訓練,服從磨練,經的起考驗。否則生死不了,無量諸苦難以斷除。欲除業障苦,唯有咬緊牙根,忍受磨練,方有解脫、得大自在之期。

 

若以修行為苦,難道懈怠不修就快樂?難道追求世俗名利、在情欲塵勞中大滾就不苦?其實都是醉生夢死,那才真苦!貪愛汙濁以為樂,清淨修行反覺苦,這不是顛倒愚癡嗎?不願老實修持,不等於戒毒者不受教導,逃出戒毒所?跑出去又怎樣呢?毒癮不是染的更深?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才不以為苦。

 

二、精進至誠除昏散

 

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,雖發心修行,仍不易降伏身心。念佛時非昏沈即散亂,此是用功之魔敵。散亂不除,昏沈亦解不了。人雖靜坐,若妄想又浮動,散亂即來。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,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,不能散散漫漫,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。不過凡夫都有昏沈之障,只是輕重有別,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。功夫愈是用不上,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;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。猶如茶可止渴、飯能止饑,可是半口茶、一口飯何能止饑?飯量大者,吃二、三碗不能飽,令其吃個五、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!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,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。

 

若功夫一直用不上,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;自覺業深障重,方致多生障礙。慚愧心一生,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。古德云:「一分誠敬一分感應,十分誠敬十分感應。」只要至誠念佛,雖妄想仍多,可先不必理會,否則亂上加亂,此之謂:「欲免煩惱徒增妄,趨向真如亦是邪。」當知前人曾言:「一句彌陀法中王,雜亂紛飛也無妨;萬里浮雲遮天日,人間處處有餘光。」只要能抱定至誠心,驀直念去,保住身口不造惡,雖散心持名,亦能得生,此既是淨土法門「帶業往生」之廣大殊勝處。

 

念佛念了十幾年還是沒功夫,究竟有否用至誠心在念?果真至誠念佛,怎不得感應?所謂:「誠則靈,不誠無物」。而且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內心有誠,外行自然恭敬;端身合掌、威儀嚴整、眼不張望,心也靜下來、不胡思亂想,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。心毫無至誠,當然一切都定不住了;站也辛苦、坐也難受,又是昏沈、又是散亂了!

 

三、作觀無常道可成

 

有人想發至誠心來念佛,偏又發不起來;或乍發即失,念念又散亂了。那該如何呢?經云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不能安心念,還是欠福德因緣,那就要多在善事功德上修福。若是能力可及之事卻不發一點心,那真是凡情貪念不捨。為何不捨?因為還不想捨,還想著要如何的追求。果真求到了,究竟有何寶貴之處?念念不捨,還防著他人來奪取;難道就像蒼蠅般,捨不得離開那些臭爛之物?在人間的沙灘是永尋不到金剛寶的啊!

 

萬法無常,此散亂心亦是無常,要多修善積福、多念佛,日久散亂自除。再者應觀生命亦無常,別自以為能活一百歲,所以拼命追求五欲。閻王要是哪天請你去,這一去又如何了?功夫未成,生死不了,輪迴之苦也無盡期!能如此作觀,既可修福無障礙;修福無礙,善根成就快,心就易淨了。

 

說到無常,古人有言:「今晚上了床,不知明早穿不穿?」佛陀更告訴我們:「人命無常呼吸間」,這一口氣出去,能否再吸回來呢?「閻王要你三更死,誰能留你到五更?」不要老是打著「財色名食睡」的妄想了!沒有無常觀的人,怎能發至誠心來念佛?真是苦惱的眾生!

 

念了十幾年的佛,仍是妄想紛飛,那有否將「死」字掛在眉梢?若還是徹頭徹尾的凡夫心,只是掛名學佛,念佛是有口無心,當然靜不下來了。印光大師就是以「死」字為座右銘,他警策我們:「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,則道業自成。」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將了生死視為大事——「大事未明,如喪考妣」,故修起行來皆能至誠、精進勇猛,功夫很快得相應。

 

念佛之人若能發慚愧心、至誠心、常觀人生無常,又怎念不好佛?有什麼放不下?哪還有什麼想當達官貴人種種好高務遠的妄想?能依此作觀,功夫必可進步。若無常觀還覺得不切實,那請到醫院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看看,再不然到太平間、殯儀館參觀,想想:為何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死呢?見此情景還會打什麼妄想嗎?不論多懈怠、懶惰之人,這時總能發點道心吧!只要放下凡夫心,沒什麼佛念不好的看破放下就自在;不放下,一事無成。為何放不下?功夫不夠啊!請老老實實的多念聖號吧!

 

四、阿彌陀佛最第一

 

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,不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就能一生成辦。得聞如此超勝、方便、直接的特別法門,若不一心奉持,失之交臂,太可惜了。聰明人!好好想一想!要放下五欲,不要自找受苦!其實諸凡果報,皆是唯人自招,請不要再自找苦吃了!

 

佛陀無上大醫王,能治眾生一切生死大病。他有的是甘露不死之藥。什麼甘露不死之藥?諸佛之聖號。諸佛之聖號中。「阿彌陀佛」聖號最尊第一;所謂:「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」。淨土持名念佛即是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,非一般所說的十方佛。何以故?念一佛心易專,且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具足無量光、無量壽,圓具萬德莊嚴;稱念聖號,能令我們亦得無量光壽:聲聲業障消、福慧長。縱然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,只要稱名,彌陀智慧之光、功德之水自然加臨身上,洗盡無始一切塵染。

 

或有人以為:「心即佛,佛即心」,自己即是佛,何必念他佛?當知,我們雖是佛,只是理即佛,實罪障深重,故要念佛!念佛才能轉凡夫心為佛心。什麼是佛心?清淨心即是!眾生心與佛心原本無二,凡性即是佛性,現念佛仗彌陀萬德洪名之力,即能淨除業障、六根圓明,乃至成就佛道。此時方真是:佛與眾生無二無別,平等平等!

 

再說,為何要念佛?就是為了成佛。成佛做什麼?為廣度眾生。為什麼要令眾生離苦得樂。得什麼樂?佛法清靜無為之樂,涅槃寂靜之樂。因此,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——為菩提道求生淨土,這才是念佛的正確目標。捨此而別求是外道邪眾,非真佛子也。

 

五、今心念佛樂無窮

 

要想轉凡成聖、滿菩提願,還得大家老實念佛。如何念法?普通皆知有四法,所謂:實相、觀想、觀像、持名。「實相」無相,末世凡夫根基陋劣,尚無般若慧念實相佛;至於「觀想」、「觀相」,眾生心粗境細,也不易如法觀之,故重在「持名念佛」。

 

念佛的「念」字是「今、心」所合成。一般人以為念佛是口念,故在念字旁加個「口」,其實持名念佛固然要口念,但更重在用心念啊!用什麼心?「今心。今者現在、此時此刻;當下這一秒是現在,到第二秒時,第一秒已經過去了。鐘一秒一秒很有規律的運轉著,我們的心也如鐘一般,滴滴答答的不斷保持著念佛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一句接一句,念念無間。當下這句一念過就不再理會,心念緊跟隨下一句佛號;句句保住「今心」,念茲在茲,不思前不想後。

 

經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最重要的還有「現在心不可得」?心即不可得,萬法亦了不可得,煩惱虛妄也無自性;故念佛時先保持現在心,則一切煩惱、妄想之心就沒有了呀!為什麼?實相無相,三心不可得;能如是正念做觀,即持名而入實相,則可直生上品蓮台!

 

然保持「今心」念佛時,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、恭敬之力,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。如何知有用心念?即念每句佛號時,耳都聽得清清楚楚、心記的明明白白;能聽清楚,表示心在;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,雖口念佛,耳未聽明,表心跑走了,雜亂心攻入也。此即「心不在焉,聽而不聞」,憨山大師也言: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喉嚨喊破也徒然」。口不能離心,一離心即無功夫。此乃用功之命脈處,多散亂眾生能由此加功用行,散亂自然減少。如果你睡著了,仍能聽到念佛聲,這就對了;若一躺下就呼呼大睡什麼也不知,就是還未達聖境界。念佛功夫好的人雖睡眠中作夢,仍於夢中在念佛,用功應至此境;時到功成,終能得一心不亂,入實相定。

 

要知佛者「覺」也,念佛當下就應時時覺悟,不可隨其昏散。果能以「今心」念佛,將心住於當下所念之佛號,那只有愈念愈快樂、愈念愈清淨自在。只要能得一念相應,這種法樂絕非世間任何五欲之樂所能相比!五欲是包裹甜蜜的毒藥,甜是甜,卻毒死人的法身慧命。凡夫以之為樂,癡到此亦太可憐了!

 

若念念保住此時此刻,誠敬心一發,心性歸於正念,即能「忘我」,入於「無我」之境。那時念佛、拜佛,那有辛苦、昏散?功夫一相應,念佛是心境寂然。常寂自在;佛號猶如天樂盈滿兩耳、念念不絕;拜佛時身輕柔軟如童子,若彈簧般自然上上下下欲罷不能,經年累月的禮拜,日夜間精進自如。拜佛至此,只要禮敬之樂,何來勞苦啊?

 

六、道交感應難思義

 

言及拜佛相應,在此順便提及我所見之情形。旨在勉勵大家思維:他人能做到,為何我們做不到?並非要標榜何人如何高超。其實人人都高超,最怕自己不立志向上,不勉為其難、自甘墮落等死!

 

我有一位好同參,他拜佛曾有三十六個鐘頭未離開蒲團之經驗,也就是二天一夜的時間都在拜佛、念佛。或有人懷疑:「三十六小時不離開蒲團,那不要吃飯、喝茶、大小便啊?」告訴諸位!真的不喝茶,口念佛號自然有甘露津液湧出,也無大小便;功夫相應,這些都沒了。而且也沒吃飯,因那時他在靜室中,用起功來覺得吃飯實在太打岔,於是打「餓七」,一星期沒吃東西。(這只是一種方便,佛陀並未叫人不吃飯哦!)

 

「這不辛苦嗎?」辛苦怎能拜三十六小時?用功相應,拜佛、念佛毫無辛苦!若繼續拜還是可以,不過他心動了一念:「已二天一夜了,停一下吧!」因此停下來洗把臉、漱個口,又繼續再拜,精進再精進,才可快步到西方呀!

 

其實幾日不食又算什麼?虛雲老和尚不也經常在終南山入定,且一定就是一、二個月?禪定中自能禪悅為食嘛!念佛亦如此,當我們將全部精神住在一句佛號時,「阿彌陀佛」四字聽得清清楚楚;到達身心靜極時,連四字佛號也無。亦不分何者是我,何者是佛,至佛我一如、物我不分之境,入於無爭的佛國。唯念佛人才有如此最淨之樂。

 

一法之成就,除因緣和合,尚須加諸時間。念佛人欲求功夫相應,切莫心急;縱個人善根福的因緣深厚,還得時間夠,方有所成。

 

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,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,怎能在短期內返家?所謂「欲速則不達?諸位只要精進用功,管他散心、一心,你還是安守本分、老實念佛;從朝至暮,不論行住坐臥、穿衣吃飯、一切順逆境界,還是一聲阿彌陀佛。加諸時間執持久了,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。時候一到,淨業自成,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,證得念佛三昧。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,光明普照了。

 

以上所速甚為粗淺,亦頗繁複,因讀者根性、不同,對治非一,故一再嚕囌。倘有錯誤,敢請上根大士慈悲指教。敬祝大家!以今心誠敬念佛,將來同生西方、圓滿佛果、同度眾生!

 

心住在佛號上

把心住在佛號上,不要離開,動搖,慢慢的三昧就現前!
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fo/kve26zq.html


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:

智慧一定要一心,三心二意你得到的是知識,不是智能。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就搞清楚,哪一個老師是一心一意?一心一意這個人,用世間話來說聖人,用佛法來說他是佛,他是法身菩薩,這老師能教的人。到哪裡去找一個一心一意的學生?找不到!找不到,縱然佛菩薩來,沒有能傳法的人,找傳法的法器找不到。


學生的心散亂的,不但是散亂,散亂裡頭還有不善,什麼叫不善?他有自私自利,他有是非人我,執著身是我,我跟人對立。所以在這個環境裡頭,怎麼學都是學佛教的常識、知識,佛真的沒有學到,佛是什麼真的不知道。天天讀佛經不知道什麼叫佛,天天在講教不知道什麼叫法,這是現前這個時代的真相。

制心一處的確有困難,我們的習氣太深,這習氣的時間太久。很久聞不到正法,見不到正法,接觸不到正法,現在把邪當作正;遇到正法,還會誤會把正法當作邪法,太可憐、太可悲了。在這種環境當中,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起作用,為什麼? 就是你沒有辦法專注,用現在的話說,或者說你沒有辦法專心,你的心是散亂的,妄念非常之多,你不可能把心收起來,所以你不會成就。 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開一個特別法門,這個特別法門還是用專注的方法,還是用一心的方法,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離開。他用的方法巧妙,是什麼?就用名號「阿彌陀佛」,讓你把心專注在佛號上,這有個地方落腳。

一切大乘都講空,空琢磨不到,什麼叫空?怎麼才能夠跟空相應?太難太難了。阿彌陀佛說我這一句佛號,這個佛號非有非空,亦有亦空,你就把心住在這個佛號上,不要離開,不要動搖,慢慢的三昧就現前,你就得定,這個法子妙極了。如果心不住在佛號上,就住在五欲六塵,住在妄想上。

五欲六塵、妄想都是造業,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,果報現前,你的心愈來愈散亂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脫離。所以淨宗這個法門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這段文字說絕了,告訴我們,念佛就是念自己的真心,不在內、不在外。

又告訴我們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,皆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佛在哪裡?就在當下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,就是當下這一念。這一念,只要歸到一念,那就是佛,就是阿彌陀佛,二念就不是,一念就是。



恭錄自《淨土大經科注》(第三三0集)


Wednesday, 5 January 2022

忍辱,憐憫, - 對治瞋心

人我對立中,

第一樣忍辱,深信因果,公道自在。

第二樣用憐憫心去看待有情。



對治五毒

 對治貪心就要做布施,培養自己能捨的心,轉換貪的習氣;

對治瞋恨心就要用慈悲、憐憫心來面對人我的對立關係,轉換瞋恨的習氣;

對治癡心就要多讀經、聽聞善知識說法,開智慧,培養自己敏銳的觀照力、覺察力,轉換愚癡的習氣。

對治慢心要培養謙卑,謙卑心可以讓我們學習很多、結交很多朋友,讓善緣變多,轉換慢心帶來的惡緣。

對治疑心就是要相信因果,因為在因果裡面一切都是平等的,自己作自己受,沒有什麼分別,所以我們會生起正念,不會猜忌別人、結惡緣。

Tuesday, 4 January 2022

南懷瑾大師:念佛時意守哪裏?

https://read01.com/zh-hk/7R2QOKR.html#.YdOqZGhBw2x

實修法,好好體會。
原文地址:重要:你念佛時會頭暈嗎?----南懷瑾先生開示念佛時,不宜在腦子裏念!(
原文作者:namo清涼
按:打坐最好不要守竅,弊端多。可想心窩、大地、坐下蓮花。。。。。。
1、《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》:
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,內斂含蓄,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里,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里。念時嘴門微張,嘴層不動,只舌頭動,牙齒輕動也可以,嘴鼻不要呼吸,氣別竄出來,沉至丹田,一口氣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觀世音菩薩、南無;;」地接下去,等到要轉氣時,嘴巴閉著,不要呼吸,讓氣自然充滿胸肺,順心沉澱下來。嘴裏微聲,心裏在念,不管開口念閉口念,大聲小聲,躺着坐着,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,不宜在腦子裏念,否則容易睡不着。(按末學的經驗,耳聽嘴巴之念佛聲音,意念在腦,時間久了,個別人可能會引起頭暈。。。。。。僅供參考!)

2、第一種,叫做瑜伽念佛。
就是心默念,打坐也好,不打坐也好,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,在那裏默念。
念佛,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,肚臍以上,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,不在前面,而在中間,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?另外有理由,不去管它。
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裏,耳不聽外邊,要聽這裏在念佛的聲音;眼不看外邊,要看這裏:本來看不到,好像看得到,這時心情安靜,只聽到內在的念「南-無-阿-彌-陀-佛」,字字聽到清楚,慢慢的念,而都聽得到。
如果聽不清楚,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。便要重新念起,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,連念到一百零八句,也都能夠聽得清楚,這樣雖沒有得定,但與定也差不多了。
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,能沒有妄想雜念,做到一心不亂,是很不容易的。
你儘管念下去,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。久而久之,突然間念佛念停了,念不起來了,你再想念,還是提不起來。
這時候,你感到清清楚楚,了瞭然然,既不散亂,又不昏沉,這時候就是定。
此後,更需勤加練習,愈練習愈好。能做到這一步,是千難萬難的事。
3、補印光大師開示:
治心火上炎
念佛閉目,易入昏沉;若不善用心,或有魔境。但眼皮垂簾,〖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〗則心便沉潛不浮動,亦不生頭火。汝念佛,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,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,致心火上炎之相。若眼皮垂簾,及心向下想,則心火不上炎,此病即消滅矣。切不可認此為工夫,又不可怕此為魔境,但至誠攝心而念。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,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,則自可頓愈矣。(增廣·卷一·復沈彌生書·P126)
4、自南懷瑾《唯識與中觀》:所以前兩天我告訴兩個同學,他懂了以後,今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,昨天懂了以後,心理上、做事情也大概好了。我說你不要用腦,你知道嗎?西方人講用腦。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裏頭。我們常常思想、妄想在腦裏頭用;「心」,硬是心臟部分啊!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,但是心的確是一部分。我說你平常做事,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,少管腦;你就不同!記憶力增強了,定力夠了。這位同學馬上懂了,去試用一下,到今天為止告訴我:老師啊!好了!懂了。
是真的呀!第六意識是腦意識。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,心(心臟部分)還沒有搞清楚。
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去參話頭也好、觀想也好、念佛也好、念咒子也好,都在用第六意識、在用腦——錯了!所以不能得定、不能證道。心,你硬放到心臟部位*,有絕對的道理!你不相信你去試!這是科學。
你不要拿現在科學,講這個心臟是沒有關係、心臟屬於一個機器;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!可是你使用的部分——「心」主要在這裏。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,不要在腦中念。你想在腦中學佛、念佛修道、觀想……修三大阿僧只劫,給你加兩倍吧!九大阿僧只劫也不會成功!我可以斷定。同此說者是佛說,非此說者是魔說!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諸位這個法門。
5、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,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,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,婆婆媽媽,多此一舉。心並不在內外中間。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,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,引起高血壓等病症,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;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,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裏,兩個乳頭中間,肋骨銜接凹下之處。就在這裏自然起觀。你看我多麼有耐心。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,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;每個禮拜那些糊裏糊塗,莫名其妙的日記,我都坐著幾個小時,規規矩矩、一句一句仔細看完。這就是忍辱波羅密,其實忍都不必忍,忍性自空。
先要在心頭起觀,肉體有形之心,兩個乳房中間,心窩子上下。觀心,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,當然,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,但是,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,此是正修行之路,別腦子空想妄想,也不要看光什麼了。初學者用此觀法,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裏痛啊痛的,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,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,另須研究其他方便。
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,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,裏頭一片漆黑,懵懵懂懂,自己搞不清楚,多可憐,多悲哀!你們現在如此觀心,不要向頂上觀,不要在腦子裏觀。平平安安,自自然然,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。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,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。若是作白骨觀,白骨那個空架子,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。聽懂了沒有?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,不要表面專注,其實昏昏沉沉,莫名奇妙,白白浪費時間。話記不住,就是落在無記中。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,心中卻無妄念雜想,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。
------------
觀心不要蓄意,不要用力,自自然然去觀。實際上,你一觀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。跑了的不去追尋,未來尚未生起的,不去迎取。當下即是空。管它空也好,不空也好,一念清淨自在。有雜念妄想來,--舍,布施掉,即傳統禪宗講「放下」。念念舍,善念也好,惡念也好,世間念頭,佛法念頭,一切皆是虛妄。譬如圓覺經所講,「知幻即離」。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,它來了,不必費力趕它,輕輕一觀,本來空嘛!「不假方便」。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。「離幻即覺」。離開了妄想,不就清清靜靜,明明白白,自性般若,沒有程序,「亦無漸次」,當下現前,這不是很好嗎?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《圓覺經》,以為覺了就成佛。他不知道,縱使如此,還是初覺始覺,不是本覺。
《般若正觀略講》
6、南懷瑾:所以修「有」法,念佛也好、准提咒也好,念一切咒語,第一要敬——隨時「心中有佛」。但你不要:「哎呀,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」,你把祂裝在心臟裏頭,糟了,那非到「榮總」開刀不可;心裏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。所謂「心中有佛」,什麼是佛?心就是佛,我心隨時在恭敬中,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敬,對一切人都很恭敬,不會看不起人家,會尊重任何一個人,也不會覺得「我是一個老師,我道很高。嘿,你們算什麼?」如果這樣就不是學佛的人。一個真正有道的人,更謙虛,更會尊重人家,要注意啊。不要覺得「我有道,我了不起!我學佛,哎呀,這個人不學佛,罪業深重啊」,你這一句話才是罪業深重,不應該的。他如果真的罪業深重,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慈悲、憐憫、同情他,何況他有沒有罪業深重,你還不知道。因為他不聽你的話,你就罵他「罪業深重」,你不是亂七加八糟嗎?
7、南懷瑾先生弟子胡松年:
至於'心月輪'觀應觀在何處?原則上,可觀在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,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,'心月輪'觀在此處,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。但亦不可過於拘泥,譬如說,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,覺得身體都沒有了,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,然後再觀住在一個膻中穴以下,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,顯得沒有智慧。然如觀起來,覺得心臟不適,或有某種宿疾不宜觀在膻中穴以下者,當不必勉強,須另覓他途。行者應有知時知量的智慧與判斷才好。
8、《學佛者的基本信念》:
持咒有三種念法,金剛念誦,普通的開口念誦,和瑜伽念誦。三種念誦,都要曉得調氣,調氣就是調心。可是你們始柊對調氣念誦的法門搞不清楚?為什麼搞不清楚?這就是你的業障。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,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念誦,根本沒有得到要領;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念,怕把喉嚨念啞了,不肯投身進去,這都是懈怠、取巧,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,何必出聲呢?也是姑息。
我一再告訴你們,開口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,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,非念不可。但是看到你們受不了的情形,頗有可憐之感。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,算了!從今天起,一個鐘頭念誦,一個鐘頭不念。不念幹什麼,改為瑜伽念誦,瑜伽念就是心念,也是默念。意要觀想,都攝六根,耳根迴轉來,眼根迴轉來,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,才能得止。瑜伽念誦也在念呀!不是不念,而表面上叫做參禪,這個裏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,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,即是觀照自己,觀照得清清楚楚,忘卻身軀,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、乳房中間,或是喉嚨、頭腦裏頭,不要在身上轉。以我們身體的心臟部份、喉嚨部份、頭輪部份而言,如果你能洒然一放,與虛空合一,盡法界遍十方,同聲一念,那可好呀!你做得到嗎?做到就融化了身心,然後觀照同時,也就是密,也就是禪。即觀即照,即照即觀。即觀照,即是止、即是定。你能做到嗎?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,就好了。
9、流沙河先生註解莊子心齋這段的白話,轉引到這裏:
一天,顏回向孔子請教,問道:「夫子,您能告訴我什麼是『心齋』嗎?」。孔子答道:「你要專心致志,停止游思浮想,靜下心來『聽』。不用耳朵聽,而用心去聽。然後處於不知不識的狀態,不用心聽,而用氣聽。為什麼不用耳聽?因為耳朵的功能有限,只能感應聲音。為什麼不用心聽?因為心也有局限,只能響應存在。而用氣聽,就大不一樣了,這時你的心靈已經得到淨化,空虛靜潔。掃除了後天思維的束縛,融合在『虛』當中了,於是妙道來集。我所說的『心齋』就是淨化心靈,保持空虛靜潔。」顏回受教,恭敬而退。數日後,來見孔子,說:「在進入『心齋』狀態之前,我只是一個顏回而已;聆聽夫子教誨,進入『心齋』之後,我已經忘記了自己,好像以前的顏回已經不存在了。這算得上『虛』了吧?」孔子講:「您達到『心齋』的要求了。」(流沙河《莊子現代版·人間世》)
10、南懷瑾
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 mí tuó fó 字字要發音清楚,可以大聲念出,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,心裏卻在打妄想。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、腹部震動發音。由丹田的氣,連接上來發聲,一口氣念下去,念到氣接不上來時,閉上嘴巴,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,只任其自然,聽任鼻子自然呼吸。此時心中沒有雜想,片刻之間,非常清淨,既不造妄想業,也不動祈求心。這樣一口氣,一口氣的念去,心氣合一,心念合一,便得大利。
11南懷瑾《習禪錄影》:心不要注意上面,一切凡夫都習慣注意上面。想像由海底下沉,沉入於九地之下,就可以大定,所謂「地藏王菩薩」是也。心沉下,純陽之氣就上升,硬是讓你放下,而不是叫你放開,是很有道理的。不把心沉下去,純陽之氣就會下沉,永遠不會得定。輕清者上升為天,重濁者下凝為地。五、六十歲的人能夠經常心向下沉,真陽之氣自然上升,保持健康長壽。你看一切萬物皆從地上生出來,此乃生生不已,一切生命之根也。要想長壽,身心無病惱,一定要放下。密宗破瓦法,是修行向上的法門,容易往生。心向下沉,是長壽法門。
12、南懷瑾答首愚法師:
來書所云:在閉關用功念佛時,有關色身上氣脈之變化,及其阻礙事,務望上座勿予理會。四大色身業氣之變化及其轉化,確有此事,亦確有此修法,但依上座目前專堅念佛之行持,一落氣脈習氣之觀念,即著身見,即著業見,反成念佛之障矣。須知當你在行持念佛時,覺受色身業氣之變化,此時念佛之念,早已分心了也。既已分心,念佛之心不能專精為一也明矣。蓋此色身變化,一有覺受,即落五遍行之觸受,墮在五陰境中之受陰相矣。但能知此時已分心於覺受之觸相,相即虛妄,何須覺受。能覺所覺,無非此心。只自觀心返照於念佛一念,智力自解於覺受之解脫,則此種種氣脈變化,頓時皆成助道勝緣矣。然於勝與不勝,亦皆不著不取,方為專志念佛之道也。五蘊本幻,四大原空,務望勿落於今人喜談氣脈修持之路,老拙平常亦言氣脈事,蓋為不得已中人,求此一不得已之設施耳,言之可笑。

念咒要用平音, 胸腹起震, 肚臍上四指處發聲 -- 你會不會念咒, 別人一聽就聽出來了
1、念咒不是嘴皮子念, 胸腹要起震動, 肚臍上四指的地方發聲
念咒第一步實際上是入三昧, 然後咒音像水一樣流瀉出來
13、淨界法師:
五點記數法」:
(一)安置地輪,令必下沉。
(二)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
(三)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
(四)先依記數,再求圓滿。

這個法門有四點要注意的,我們看下面的五點記數法,這個法門它也是跟「一句彌陀念誦聽,十句成片三三四」配合。你每一個點也都是念十句,根據淨土法門那個方法,一點念十句,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號。因為印祖他很強調,你打坐的時候是不能掐珠,身勞神動、久則成病,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,就必須要五點來記數,你一片是五十句,你這一坐,念個十片就是五百句,念個二十片就是一千聲佛號。
在這個念佛當中,有四點要注意:
第一個「安置地輪,令心下沉。」當初淨法法師他這個法門,他使用三年當中,聽他的描述,他這五點不是安置在地輪,他是安置在這個虛空中,因為他那個時候是動態,他是在拜佛當中。後來我把這個方法取下來,我是在靜中打坐的時候念,就必須安置地輪。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第一個從表法上來說,表示我們是依止大地。什麼是大地呢?菩提心就是大地,生長一切萬物故,菩薩的功德,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,忘失了菩提心,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業。所以我們就以大地為依止,大地就表示我們的這一念的菩提心,這是一個表法。
從調身的角度來說,令心下沉。這個天台《小止觀》它在講這個所緣境的時候,說這個所緣境有:體真止、系緣守境止,還有制心止有三種。剛開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緣守境止。系緣守境止,智者大師他提出了幾個點:第一個、眉間是一個點;胸口是一個點;下丹田是一個點;腳掌是一個點;大地是一個點。不過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說明說:腰部以上的點,只能夠當對治,不能經常用,你經常制心在眉間,你就頭痛,所以眉間這一點,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,稍微注意一下,不能夠經常時用。
我前一段時間,到水裏一個道場去講課,有一個法師來找我,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,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,怎麼會頭痛呢?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念?你是不是觀想觀像?」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,他也是持名,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誦聽,那他怎麼念呢?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,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。這時候,心之所在氣之所在,氣之所在血之所在。你的心住在耳朵,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,血液也跟上去。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後,如果懈怠的人,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,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,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,身體就受不了了,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,就頭痛!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,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。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,不是在耳朵的地方,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,遍滿法界的,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,不是耳根,不是能聞的耳根,而是所聞的佛號,而所聞的佛號,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,它是遍法界的,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,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。
在這五個點當中,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,大地。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讚嘆這個大地所緣境,這個地輪非常的好,尤其靜坐的時候,你依止大地住,你感到非常的穩定,氣血也容易下沉,你氣血下沉以後,你那個甘泉,水,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,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。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,這個水上升,外道說煉丹,就是甘泉在上面,下面是火,這個是對的。如果你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就好像燒鍋子,這鍋子沒有水一樣,就把鍋子燒破了,這個危險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,念佛的時候,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,它在大地當中,十句移動一個圈,第一點、第二點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第二個「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」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,攝心的方便。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,有一個好處,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,你馬上能夠發覺,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。就是說,你打妄想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,你不知道。你不知道打妄想,因為你走動的時候,你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,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。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,還是佛號,還是佛號,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,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心在眉間,你就頭痛,所以眉間這一點,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,稍微注意一下,不能夠經常時用。
我前一段時間,到水裏一個道場去講課,有一個法師來找我,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,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,怎麼會頭痛呢?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念?你是不是觀想觀像?」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,他也是持名,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誦聽,那他怎麼念呢?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,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。這時候,心之所在氣之所在,氣之所在血之所在。你的心住在耳朵,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,血液也跟上去。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後,如果懈怠的人,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,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,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,身體就受不了了,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,就頭痛!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,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。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,不是在耳朵的地方,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,遍滿法界的,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,不是耳根,不是能聞的耳根,而是所聞的佛號,而所聞的佛號,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,它是遍法界的,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,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。
在這五個點當中,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,大地。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讚嘆這個大地所緣境,這個地輪非常的好,尤其靜坐的時候,你依止大地住,你感到非常的穩定,氣血也容易下沉,你氣血下沉以後,你那個甘泉,水,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,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。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,這個水上升,外道說煉丹,就是甘泉在上面,下面是火,這個是對的。如果你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就好像燒鍋子,這鍋子沒有水一樣,就把鍋子燒破了,這個危險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,念佛的時候,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,它在大地當中,十句移動一個圈,第一點、第二點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第二個「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」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,攝心的方便。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,有一個好處,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,你馬上能夠發覺,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。就是說,你打妄想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,你不知道。你不知道打妄想,因為你走動的時候,你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,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。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,還是佛號,還是佛號,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,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,什麼是所緣境的相貌呢?就是「聲相」。你在取所緣境的時候,不要取錯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你還是應該去取佛號的聲相為所緣境,這個地方要注意,不是取「氣息」,也不是取這「五點」,這個要清楚。
第三個「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剛開始在運作這五點的時候,你不要急,不要求快,你把每一片的每一點,都念得清楚分明,每一點裏面十個佛號都念得很清楚,我們念佛要要求質量管理,就是說你剛開始念佛的時候,不要養成一種隨口溜過的習慣,你說他是老修行,是的,他念佛念得十幾年,但是你看他念佛內心亂七八糟,一點都沒有進步,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麼進步,但是你說他沒有念佛,他一天也念得很多,這種就是境界,上不去,但是也下不來,怎麼回事呢?他剛開始就養成壞習慣,他也不要求專注,妄想也不對治,這個是很不好的。剛開始你寧可老老實實的,從第一點念到第五點,你中間有差錯,剛開始寧可全面放棄,重來,這有一個好處!你要念到第三點、第四點,你不知道哪一點的時候,這一片重來,這樣子對你會有一種警覺作用。就像這個小孩子,你規定這個小孩子:你現在開始從東邊走到西邊,畫一條線。當然他不聽,待會兒,他跑出去,你打他手心一下,他第二次走的時候就會注意。
所以這個修行難在哪裏?難在你打妄想,也沒人管你,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,你實在是很難面對你自己的煩惱,因為你打妄想沒有人管你,沒有人知道。所以面對你自己的時候,寧可剛開始嚴謹一點,你念到只要這五點不是相續的,中間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牽出去,使令這五點模糊,我這一片不要,重來!你這種決心`,它就能夠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攝。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「寧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寧可要求清清楚楚,不要貪多,這第三點要注意
第四點「先依記數,再求圓融。」我們念到一個境界的時候,佛號根本就是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那沒有什麼記數不記數的。但是我們剛開始寧可踏實一點,你規定你這一坐,十片、二十片,先有個規定的一個要期的目標,要求你自己。我這一坐,我念完十片才起坐、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。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數,中間有這一片有缺,打破一個角,這一片就不要,完整的二十片,這個人就不簡單。完整的二十片,最起碼要四十分鐘。而且你當中妄想要很少,如果你打妄想,這一片不算,你四十分鐘還念不到二十片。但是這樣子念下去,你對佛號那個力量又不同,你經過這樣子很專心的、很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內心:心於所緣專一安住,心以所緣、相續安住,你跟佛號的感覺會不同,那個相應的力量就不同。
我們這一次印祖《文鈔》的考試有兩個部分:第一個是屬於教量的考試,就是筆試;第二個是屬於證量的考試,證量的考試怎麼考呢?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鐘,就是念這五點記數,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鐘念幾片,然後我會跟你談,整個過程,你的所緣境是什麼個情況,我一聽就知道你是什麼境界了。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剛開始,早上有止靜、中午有止靜、晚上也有止靜,你先試試看把這五點安置在大地,依止實際理諦而住,然後你念念看,你念六字也好,四字也好,把每一點裏面,放十句佛號,你嚴格要求你自己,中間有差錯,這一片都不要。你聽我的話,你寧可不要養成一個隨便的習慣,你說:我這十分鐘才念三片,沒關係!任何人剛開始都是從這邊下手的,但是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你以後會不斷增上,如果你一開始就養成一個壞習慣,以後誰也沒辦法調整你,你自己也沒辦法。你說你有沒有念佛?有念佛。念的怎麼樣?這件事就不知道。所以我們我們坐二十分鐘,我來看看你念幾片,然後看你內心的狀態怎麼樣,那個明了性、寂靜性怎麼樣,我一聽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情況。這是我們考試,有這個題目,這個是佔百分之五十,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來。但是我不一定說,你念多,我就給你高分,不一定,我要看看你跟佛號這個專一、相續的情況,我會問你幾個問題。這個是講到「念佛攝心方便法」。
14、張至順道長:
一種姿勢長時間打坐反而不好,氣血不通。坐著、躺著都不重要,坐得舒服才最重要,身體舒服了心才能安寧。打坐的最佳時間是子時和寅時,子時開天,丑時開地,寅時萬物發生。早上3點到5點是最重要的練功時間,一個人能一輩子在這個時間練功不輟,一定有成就。但時刻專注、守神也很重要。不要閉氣更不要意守什麼丹田,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動,神不離身才能健康。重陽祖師早說過外三寶不漏,內三寶自合,眼不觀耳不聞口不言語自長生。閉關也是這樣,該閉的是眼耳口三關,有些人只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是沒用的,即使閉三年都沒用。
大道易得,一竅難求。《清靜經》說「人能常清淨,天地悉皆歸」,人只要能安安靜靜坐在那,天地的能量就能夠回來。身心能夠合一的時候,身體自然會發生變化,那時候,自然會引導我們如何打開那一竅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有空就靜坐,不要想太多,凝神調息,調息凝神。身體能量儲備夠了,水到渠成,元神歸位。姿勢無所謂,要是雙盤腿能盤成神仙,我早把自己捆起來了。
## 靜坐就只要安安然然平平靜靜地坐著,甚至躺著,老道長說姿勢無所謂,無論走到那在什麼地方,有空閒你就坐坐,「最主要的是不要想太多,凝神調息,調息凝神。你靜靜靜,靜到最後,偶然間就出現大霧,白茫茫的大霧,練到那個程度上它自然就出現。」白茫茫的大霧?那又是什麼?「那是入大靜了。」據說身邊感覺會有雲霧嗚突突冒出來,包圍住你,然後什麼也不知道了。這個境界太高,先不管它。很多人打坐一直在追求「打通任督二脈、采陰補陽、大藥沖關、三花聚頂」的字眼,一直在意守什麼的,「其實都錯了,大道自然!」道長說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,你的身體能量儲備夠了,自然開始變化,最後元神歸位
15、南懷瑾:意守下丹田的害處
現在許許多多的練功者,都非常注重守竅,有人認為,只要守住下丹田,便可「藏精固氣」,或者「煉精化氣」。但練功能否守下丹田?這裏面有非常大的問題,如果沒有名師在旁邊指導,反而危害無窮。
比如腎臟衰弱,或有手淫,遺精等毛病,以及陽痿早泄等有關疾病,倘使意守下丹田,將促使此類病症更加嚴重。或者女子練功,專門意守下丹田,那流弊更大容易造成血崩等症,甚至會出現性變態等嚴重疾病,至於專門意守中丹田或上丹田,會促使血壓升高,神經錯亂等病症。又有許多練功者專習守竅,出現紅光滿面的現象,自己乃至別人,就誤認為是好的功效,其實非也,若年歲很大之人,要切實注意,此時,最容易引發腦溢血等症,此外,倘使身體上本來有潛伏的病菌,久守上竅,反而容易把病菌引至心臟及腦部,而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。
當然如果有經驗的師長在旁指導,則不會出現以上偏差。所以,真正明確練功方法者,他是不會依守竅來練功,皆憑藉呼吸作用,由此而引發人體生理潛能產生「真氣」,由真氣來打通經脈。那到底何為「真氣」?所謂真氣,密宗稱之為靈蛇,靈熱,靈力。瑜伽術中,稱為靈能。佛家的唯識宗稱之暖,壽,識。用現代的語言可說是生命的本能。
南懷瑾開示: 你那個意識守到身體的某一部分。所守的是這個現象,能守的那個東西找到了,那個才是道,才是佛,你不要在這個肉體上搞了。你要問我女的為什麼不能守丹田,女性跟男性是不同嘛,這個用不著解釋。你生理要我給你解釋,可惜了我如果是醫學院上課,你要是學醫的,那我痛痛快快畫圖給你解釋清楚了。因為在這裏是很嚴肅的宗教場所,男女的形象身體就不同嘛。什麼叫守不得?譬如你練武功,練這個膀子,你天天看到它這裏練,練了半年以後,這個手特別粗,這是講守。所以你守丹田,注意打起坐來守這裏,充血在這裏,一充血,這個堤防一崩就不得了。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簡單,懂了沒有?所以假設守上竅(眉間),年級大了,一守這裏,好,血壓高了。最後,血壓一高了,一看紅光滿面,哎呀,真的有道啊。一臉紅光就是血壓上升,到某一個時候真得道了,無疾而終--血壓上來,腦充血,一下子就沒有了(死了),當然得道了。所以守上竅也不能。所以不能守竅。現在這個順便也答覆了你。

原文網址:https://read01.com/7R2QOKR.html

債息組合更新 (2025.01.12 -- 第69日)

今日狀態好嗎? 心態上是否積極向上呢? 每日重要的事,就是沒有時間,沒有狀態,都要在這個blog噏兩句。 多謝侵侵,令債息繼續升,等我可以慢慢收集。 名稱 信評 本金 債價 市值 票面息率 債息 HSBC 6.1 - 42 A3 20000 110% 22000 6.10% 12...